植物教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教案

植物学(二)教案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 必修 课程学时: 45 授课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 授课教师: 姚发兴 开课学期: 大一第二学期 2008.10 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引言 1学时 第一章 藻类植物 7学时 第二章 菌类植物 4学时 第三章 地衣植物 1学时 第四章 苔藓植物 2学时 第五章 蕨类植物 3学时 第六章 孢子植物小节 1学时 第七章 裸子植物 4学时 第八章 被子植物 18学时 第九章 植物分类学发展动态 2学时 2学时(机动)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 吴国芳,冯志坚等.植物学(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1.胡鸿钧等.中国淡水藻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李伟新等.海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邓叔群.中国的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4.杨庆尧.食用菌生物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5.邵力平等.真菌分类学[M].北京:林业出版社,1984 6.赵继鼎.中国地衣初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7.胡人亮.苔藓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叶创兴,廖文波,戴水连等.植物学(系统分类部分)[M].北京: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9.汪劲武.种子植物分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0.吴国芳.种子植物图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1.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有关卷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2.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3.侯宽昭编,吴德邻等修订.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修订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引言 一.植物界的分门别类 (一)系统分类学的意义和任务 1.意义 对地球上现存的大约50万种植物进行有系统的、科学的分类,是学习和研究植 物学的第一步。 2.任务 识别物种、鉴定名称,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研究物种起源、分 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向。 (二)植物分类的方法 1.人为分类系统(artificial system) 仅以植物的形态、习性、或用途等某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作为分类的依据,根本不考虑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的植物分类都是人为分类系统。影响较大的学者和著作有: 古希腊的本草学家提奥弗拉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 瑞典的林奈根据雄蕊的有无、数目及着生情况进行分类的生殖器官分类系统,实际上也 是人为分类系统。如他把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的玉米和松树放在同一类。 有时为了某种应用上的需要,一些部门仍使用人为分类系统,如在经济植物学或野生植 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上,往往以粮食、油料、药草、纤维、香料等进行分类。 2.自然分类系统(natural system) 十九世纪后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分类系统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和细胞学等不同角度综合研究,力求客观地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过程。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植物系统,形成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植物分子系统学。 国际上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自然分类系统是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恩格勒和柏兰特于1872年在《植物自然分科志》中提出的。后经苏联学者塔赫他间、美国学者克朗奎斯特修正。尽管此系统很不完善,但它比人为分类系统进步得多,它基本是建立在科学的、进化理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