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课件:小学品德课程体验教的探索与实践.ppt

教师培训课件:小学品德课程体验教的探索与实践.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培训课件:小学品德课程体验教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品德课程体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两大瓶颈: 1、教师队伍不稳定。 2、教研活动开展相对较少。 1、给学校建议,组建相对固定的教师队伍。 2、组织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及教师个人行动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主题教研是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主题是一定时限内教研活动的核心,统领着每位教师的教研活动。 基本程序:“问题——设计——行动——总结”。 (一)问题——主题: 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是主题教研的出发点,只有选择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主题教研才能有效实施。 问题怎样产生呢?首先由每个教师认真思考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由学科负责人和教研组长一起提炼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教研主题进行研究。 问题的设计要与教学实践直接联系,是教师最棘手的教学问题,是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典型性,是共性问题,是相对多数人(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还要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问题的层次性及需要解决主题的特殊性。 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促进教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 问题的设计还要有解决的可能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活动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难易程度适中。 (二)设计——方案: 2、找准切入点,制定方案 学科教研组长负责,与教研组成员一起按照“学习——课堂实践——课例展示研讨——总结”的步骤,从主题研究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步骤、实施方法、成果预测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研究活动方案,从而提高主题教研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三)行动——建构: 3、主题化学习 一方面由教研组长收集主题化学习材料,一方面由每位教师对研究问题进行个人反思,寻求理论支撑,在教研组中进行初步交流,并由教研组长集中意见,形成交流材料。通过这个过程让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自我“充电”,为研究主题奠定基础。 4、课堂实践 课堂是研究的主战场,试验场,教学的过程就是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教师听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验证预设。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的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对比数据等,为结题报告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 5、课例展示 课例展示的形式可以是研讨课,可以是个人反思,可以是主题汇报,可以是沙龙式的专题讨论。展示研讨时教研组长要展示过程性资料(如:主题学习材料、主题学习反思,教学评价表,教学设计等)。 (四)总结——生成: 6、撰写课例报告 教研组长负责,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撰写课例报告,同时生成新的问题。链接课例报告 甲老师将品德课等同于看图说话。 只注意逐字逐句的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图一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的课堂是枯燥的。 乙老师将品德课等同于政治说教。 就本讲本,满堂空洞的政治说教,忽视《品德与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 、活动性。像这类课堂,就是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体验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认识,致使学生违背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这样的课堂是乏味的。 丙老师将品德课等同于“拼凑活动”。 课标要求体现“活动性”,当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是指班上随随便便的小组讨论,不是指户外活动出出汗那样简单,活动间没有层递关系,没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体验教育的三大价值: 1.体验教育更顺应人的发展规律。 2.体验教育有助于学生品德素养的 内化。 3.体验教育是实施品德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是找准了体验教育的出发点——生活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任何品德教育的出发点应该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要体现生活性,记住: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正如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扉页中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这应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