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意而为自驰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率意而为自驰骋

率 意 而 为 自 驰 骋 ——李晓南篆刻印象谈 方中元 在青海印坛上,近年显露出了一种率意而为、不事雕凿、雄健苍穆的篆刻作品,其出于李晓南先生之手。观其印作,读其印语,有异军突起之感。 读李晓南印作,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方朱文印“不囿”。该作品两字横排,整体布局稳健;“不”字重心上移,“囿”字方框内的“有”字横写下移,形成两字重心和留白分别对角对称,变幻奇谲,凸显大开大合之美;笔画多取斜势,增强了动感,参以甲骨笔意,蕴含古拙之趣。此作初看似有失体之感,细读则妙趣横生,经得起反复把玩,若刻意为之则不得。尤其难得的是,印面营造富有张力,既充分表达了印文的意义,又折射了作者的情性。 李晓南刻印喜用单刀直进,冲、铲兼施,重在发力,随势平斜,以欹扶正,率意不拘,能够始终保持印面的饱满浑厚。其作品以白文居多,惟其奏刀痛快淋漓而为之。如白文印“泰山松”,有营构而能破格,雄健中见秀媚;再如朱文印“过昆仑”之大胆开合、白文印“玉树花开”之方整霸悍、“浩然正气”之突兀奇崛等,皆彰显着作者率性旷达的气度。从题材角度来看,李晓南的印文少有清词绮言之类,而多出于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时代的关注,如“饱看江源”、“昆仑放歌”、“”等,皆有壮士胸臆,恰当地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李晓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西宁市,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使他兼受了家庭文武气息的熏陶,养成了他好文近艺和处事率直果敢的双重禀赋。学童时代,李晓南喜欢趴在青海老一代篆刻家庶樵先生的窗口,看庶樵先生如何刻印,对篆刻的好感就此埋在了他的印象里。少长后参加了西宁文化宫举办的篆刻班学习,也刻了许多习作,说明他在青少年时已经步入篆刻艺术门庭。后来参加了工作就忙于工作,对于篆刻的好感逐渐被冲淡却也未曾了断。随着工作单位和岗位一来二去的变化,李晓南却迷上了摄影,借助在藏区工作和出差之际,拍摄了数以万计的风光、民俗、人物图片,并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重要奖项,现在是青海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出版了《江源玉树》等摄影作品集。由此可见,李晓南的“好文近艺”的情结并未如烟消散,而是附着于摄影这一艺术门类,并且经过他勤奋的追求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好艺者游于艺,游于艺首在于“艺”,更在于“游”。六艺或诸多艺,爱好者可任择一二艺游之,因人而异,唯适之安。但对于“游”,则诸艺皆然,不游则枉有爱好,犹如不事耕耘何谈收获。李晓南 “游”于摄影之“艺”,长期与青海原始阔美的自然景观晤对,观峰峦之离合,感江河之无羁,抚巨石之裂隙,深悟自然之物尽皆有象而无定则,美在自然而然 。摄影创作在寄托了他的艺术情结的同时,不期然地陶染了他崇尚自然、简阔大气、朴茂恣肆的艺术审美取向。只有从这一角度,才能理解他的篆刻作品为什么会走上一条率意粗犷的路子,他是发自胸臆而非对某种风格的简单模仿。 人之致艺,凡钟情于一,则倾心务之。数年前,李晓南被调回西宁工作,任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有机会流连于西宁印人与印作之间,他的篆刻热情又被点燃,遂重归篆刻之途。回归印艺之初,即处于痴情忘物、唯刻印是快意之状态。后又在西宁主办了命题创作的“首届三江源篆刻笔会”,从整体上领略了青海印坛的不同风格和创作水平,也结识了更多的篆刻艺术家和爱好者,同时也得到了对自己篆刻创作的激励。他投师于青海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石映浩(逍石)先生,虚心求教。石先生于金石、古文字、书法诸方面学博积厚,又善于根据求学者的个人特点引导途径,凡求教则必有指拨,明其所以然。如李晓南所刻“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印,在印面营构上得于石先生指导;“万水千山”一印,是他参照石先生篆刻风格的一方佳作。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上的重大举措,第一期(五年)投资达75亿元,覆盖面很广,建设项目繁多,规模空前,因而决定了李晓南肩上的工作担子很重,组织协调工作十分繁忙,真正是夜以继日地忙于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工作重负下,每天无论多晚回家,他都要刻印数方,反复地磨印、刻印、拓印,直到力不能支方歇。他说,这样累自己很乐意,一方面通过刻印可以调节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学习刻印的连续性,功课每天都要做。 李白在其古诗《将进酒》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说人人都有天赋之才。这种天赋之才往往出于个体的爱好,以某种擅长表现出来。而人们却并不在意这种偏好,这就导致了在学艺上罔顾自己的先天情性而去追求某种时兴的风气,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地徒费时日。由自己的习性和审美偏好出发,容易较早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习艺路上就会少一些因模古仿今而带来的困扰,从而有利于形成自家面目。由此可以说,李晓南经多年篆刻实践的磨洗,能脱减诸多工整的篆法、刀法和章法,直取率意粗犷一路,独尊白石翁单刀直进一法,并非怠于精雕,亦非心浮气躁,而是出于情性的率直和旷达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