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镇发、翁斯贝中乐父亲和西乐女儿各自执守.docVIP

翁镇发、翁斯贝中乐父亲和西乐女儿各自执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翁镇发、翁斯贝中乐父亲和西乐女儿各自执守

翁镇发、翁斯贝中乐父亲和西乐女儿各自执守   一个是中国民乐笙演奏大师,一个是国际长笛新星,父亲翁镇发对女儿翁斯贝说:“中乐有我们,你应该冲世界!”这番豪言背后既有父亲三十多年来致力乐器改革的不懈和创作民乐新曲目的激情,也有女儿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一次次令人惊叹的吹奏和对完美声音的追求。   父女俩只要待在一块,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大多数时候谈音乐,谈到激动处甚至可以忘记吃饭、睡觉。可能是因为两人都吹奏管乐的缘故,翁斯贝的声音宏亮而高亢,加上从父亲那儿遗传来的浓眉,这位出生于上海的江南姑娘竟有着几分北方人的豪迈和飒爽。而已年过六旬的翁镇发则面容饱满,一头浓密漆黑的短发、精干的身形,让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2011年4月,父女俩在香港举办“金鸟彩凤齐鸣,句芒若木之春”音乐会时是两人首次同台献艺。由于要为父亲的笙做钢琴伴奏,排练时间又紧,翁斯贝在演出前还有些紧张,“爸爸的演奏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很久没碰钢琴,很担心会配合不好。”父亲则在旁边笑着连说了好几个“没问题”。   三十多年的民乐改造   当年给女儿取名,翁镇发夫妇是从“施特劳斯”与“贝多芬”中各选了一个字,这多少也算时代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洋音乐开始进入中国普通家庭,学音乐的小孩家里总能见到贝多芬或莫扎特的石膏雕像。翁镇发的太太是琵琶演奏家,也是民乐出身,却培养女儿接触西洋乐。翁镇发当时觉得西洋乐无论在乐器还是教学上,都比民乐更科学、更系统、更规范。   翁镇发在笙的学习上可说是自学成才的典范,最早接触民乐时他才八岁,那时住在虹口区老闸桥的弄堂里,每晚都有五六个老头在弄堂里用笙管合奏,很是热闹。贪玩的他被乐声吸引,常去观望,时间一长,他便拜了江南丝竹名家顾文祥为师,学习吹笙。“当时一起学的一共有十几个孩子,最后坚持下来的就我一人。”翁镇发说。   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利用吹孔振动簧片发声,虽然在民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能教授笙乐的老师寥寥无几。“南方的笙和北方有区别,南方吹笙的人很少,顾文祥老师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翁镇发十二岁考入红霞歌舞团,那时戏曲类的教育机构叫“学馆”,学馆实行的是师徒制,平时练琴的时间多,常常有机会和乐团合作,学生有很多实践经验。后来翁镇发被送入当时的上海电影乐团工作,“当时上海四个乐团所有吹笙的老师我都跟着学过,但因为没有教材,音乐训练很不系统。”大部分时候,翁镇发都是靠自己琢磨,勤学苦练。   不仅笙乐的学习欠缺完善科学的体系,翁镇发还发现笙在大型乐团中日益显现出的设计缺陷。电影乐团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专门为中外电影配乐,翁镇发自己就曾参与过《三个小和尚》《庐山恋》《宝莲灯》《城南旧事》等上百部电影音乐的录制,“大乐队是靠笙来中和的,以前的笙没有低音、中音和高音,吹一般曲子还可以,但是在大乐队中就不够用了。”   笙乐器从建国后开始改革,怎样进一步拓展笙的音域,成为翁镇发业余的爱好。八十年代时,他和山东艺术学院笙教授牟善平一起研制了三十七簧笙,不仅让笙的三个八度音域齐全,还保留了乐器的传统造型和技法,更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科技成果三等奖”。笙的乐器改革至今仍没有停止,去年翁镇发已实现了笙的中音及次中音声部的表现,现在只剩下低声部还处在技术尝试阶段。   一个本属民族文化大工程的乐器改造工作,翁镇发依靠自己的热忱,将这个“兴趣”发展了长达三十多年之久。2009年因优才计划而成为香港居民的翁斯贝,非常敬佩父亲的勤奋和好学,她的音乐之路似乎也比父亲幸运得多。   时刻让自己做得更好   最早,父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才让翁斯贝学习钢琴的,但不久他们就发现女儿在音乐上表现出很好的天赋和才能,便开始让她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翁斯贝又作为特优学生被挑出,成为学校为中国木管事业重点培养的人才。扎实的钢琴基础令翁斯贝在长笛学习上进步神速,两年半时间过后,十四岁的她举办了第一场个人长笛钢琴音乐会。   为了让女儿接受正统的西方古典音乐,在翁斯贝十二岁那年,家人毅然决定送女儿去德国深造。在同时被柏林音乐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录取的情况下,翁斯贝明白找一位适合自己的老师非常重要,她跑去偷看教授上课,“你会发现有些学生吹出来的声音是一个样子,而有些学生却能吹出自己的个性,这就是教授引导方法的不同。”后来她在柏林艺术大学念了一段时间,发现另一位远在慕尼黑的教授特别对自己的路子,又毅然跟随其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最后获得了“大师班最高演奏家”文凭。   “其实我从上海到国外换了很多老师,一直在找我想要的东西,当然这也是一个成长过程。但到德国以后,听了那么多的老师,积累了一些吹奏的经验,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原来他们讲的都是我爸以前说过的,特别是在用气的方法上。有一次,还有一个德国人给我推荐了一本练气功的书,我一看还是中国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