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细祭火仪式再生产调研报告
阿细祭火仪式再生产调研报告 【摘 要】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仪式属于某一个民族或族群历史传承的产物,它们原属于远古生活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变迁,仪式已经留下了被驳离的痕迹。即使是同一民族或族群人们也已经无法真正还原其“原生形态”。[1] (P5) 阿细祭火仪式是弥勒西山彝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三都要举行的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以纪念阿细人的祖先掌握了人工取火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近年来,为了宣传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阿细祭火”仪式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在文化可以资本化理念的推动下,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经过再生产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以支撑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笔者主要是从历史渊源、各方的态度、艺术设计以及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研,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研究火文化及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关键词】阿细祭火;仪式;再生产;调研报告 火对人类的发展进化有着特殊的意义,火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而且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于是,火便在许多民族的心目中占据了神圣的地位,种种别开生面的祭火仪式已经在不同的民族中沿袭了千年。钻木取火是人类远古祖先所经历的文化创举。西方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天火”的传说,中国也有自古流传的“燧人氏钻木取火”。传承于西一镇至今保存完整的阿细祭火仪式乃是九州难寻的活化石,红万村的阿细祭火仪式至今保留着人类对火的最原始的崇拜,它向人们展示古老原始祭火崇拜的精彩场面。 一、阿细祭火仪式的再生产历史渊源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居住在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的阿细人,都要举行撼人心魄的神秘祭火仪式,其回归自然,如癫似狂,视火为万物之灵的神秘庆典,堪称“东方狂欢节”。彝族阿细人的祭火仪式是祖辈留传下来的古老传统,相传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祭火仪式再生产的形成,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但都与阿细人对火的崇拜有密切的关系。阿细人崇尚火,认为火具有驱邪逐魔、消灾去秽的能力。从生下来在火塘边进行的命名仪式,到与火离不开的各种活动,一生都与火结缘。关于火种的来源,阿细的创世史诗《阿细的先基》中是这样记载的: “天上打起雷来,有一样红通通的东西,从天上掉下来,一直钻进老树里。这样好看的东西,人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稀奇的东西,人们从来没看过。姑娘和儿子们,在旁边的树蓬里,折了些小树枝,拿来撬老树,撬着撬着嘛,撬出火来了。人们有了火,会把生的肉,烤成熟的吃,会把生的东西,烤成熟的了。” [2](P39-40) 这是最早的记载关于阿细人的自然火的来源,火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他们把火尊为神。《弥勒县志》里也有关于阿细祭火仪式的记载: “阿细人崇尚火,祭火是最古老的传统。以西一镇红万村为代表的阿细村寨,每年二月初二日,先到密枝林祭神树后,下午在村里摆长龙宴。第二天一早妇女煮好糖鸡蛋及粑粑供客人和家人就餐后就把火熄灭。村里选出的祭火队伍,在毕摩的带领下,抬着祭品到密枝林祭火神,并在原先备好的朽木上,用干木钻出火星,引燃火草,点着火把,置于“火神”(事先准备好的纸神人或泥神人)座下的火盒里抬回村内。村里的男人,赤身画满红、黄、褐、白、黑不同颜色的五色圈,代表日、月、星辰、虎、牛、飞禽走兽,无数跳动的火苗和光芒四射的骄阳,还用藤条、树叶、花草把自己装饰,戴上鬼怪妖魔的面具,模仿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生活形态挥舞刀、叉、剑,簇拥在祭火队伍的前后,沿街游行。” [3](P519) 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阿细祭火仪式和现在的很接近,但阿细祭火仪式的再生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过去人们的记忆有一定的关联。据红万村的何汝贵老毕摩回忆说,从建国以后,他们就一直保持着阿细祭火仪式的传统,当时人数很少,规模也不是很大。但阿细祭火仪式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即使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人们把传统的民族文化当成了封建迷信),他们也在偷偷地进行,只有毕摩去祭祀,不发动群众搞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各项政策都趋于稳定,阿细祭火仪式的人数比以往增多,但规模仍然不是很大,只有附近的几个村庄参与,因为群众心里还是担心,怕文革中的情况会反复出现。经过20多年的沉淀,到2000年左右,国家各项政策稳定,经济蓬勃发展,随着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加之国家开始重视文化建设,阿细祭火仪式的再生产才开始扩大规模,村委会也开始支持祭火。前两年主要是精神支持,自从2004年的文化普查之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报道了阿细祭火仪式,才逐渐受到了镇里的重视。2005年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红万村成功的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从2007年以后,不管是镇里、县里还是省里支持的力度都比较大,到2012年红万村阿细祭火时接待的游客包括大陆、日本、台湾等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会组织与法人登记管理工作 .ppt VIP
- 西门子伺服操作说明书SINAMICS V90、SIMOTICS S-1FL6.pdf VIP
- 科技论文图表等规范表达.pptx VIP
- 第4章_电磁波的传播.ppt
- 2025年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思维导图.pdf VIP
- (高清版)B-T 22930.2-2021 皮革和毛皮 金属含量的化学测定 第2部分:金属总量.pdf VIP
-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pdf VIP
- B100376宁夏社会科学院职工食堂维修工程招标文件.doc VIP
- sci论文的图表规范.doc VIP
- 2025年广东省公需课《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题答案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