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间歌谣语言民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南黎族民间歌谣语言民俗

海南黎族民间歌谣语言民俗   摘要:海南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其中的劳动歌谣民俗事象独特,文化信息丰富。粗放歌谣唱出了生产习俗,浓情歌谣传达了民间礼俗,质朴歌谣咏唱了劳动信仰。   关键词:黎族;劳动歌谣;语言民俗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黎族没有文字,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是其文学样式之一,是黎族民众反映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艺形式。劳动是歌谣产生的源泉,在漫长的劳动生活过程中,勤劳朴实的海南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劳动歌谣,其丰富的内容、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信仰,传达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透过这些歌谣语言,我们可以领略黎族人民别具风格的劳动习俗。   一、粗放歌谣唱出生产习俗   历史上的黎族人民多聚居在五指山区,直到1949年前,其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砍山、烧山、种山栏是其主要的劳动方式,因此产生了许多古朴粗犷的砍山歌谣。   “找地上高岭,/岭上有黄猄。/小山不用砍,/砍近旧山栏。/”[1]P61这是节选自黎族哈方言传唱的一曲《砍山歌》。早期海南黎族的农业生产以种植山栏稻(旱稻)为主,多采用游耕的方式进行,“砍山”是他们开辟新农田的传统方式。每至冬末春初,家家户户都要派一位有生产经验的男子到深山老林中选定地段,并打上“草标”以示此地有主。“岭上有黄猄”意即开荒打猎两不误,“砍近旧山栏”,即选择先前他人种山栏地段附近的土地一定不会有错。   “山呀,树呀!/我样样出刀砍,/砍得轰隆隆,/砍完一片山。/烧尽播下种,/再来管一管,/搭棚守山猪,/熟了快来捻。/” [1]P520此出自润方言歌谣《砍完一片山》刀耕火种的年代,每年二三月间,黎族一家老小带足口粮到选定地点安营扎寨,用钩刀将灌木、荆棘砍倒,然后用火将晒干的树枝、杂草、灌木等烧尽,除去断枝残烬。在开垦出来的土地上,用削尖的木质硬棒(俗称“种园棍”)戳地成穴(俗称“点园”),往穴中下山栏稻种。以后不再施肥,也不翻土,只铲除一两次草,收成好坏全在天。收割之后即行丢弃,第二年下种之前再另寻土地,故须“年年上山砍”。杞方言谚语有云:“牛不轮养,地要轮种;衣要勤换,田要轮作”, [1]P248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砍块小山园近村,/砍块大山园近家,/等村里人杀猪,/让我有机会帮忙。/“[1]P518此亦出自润方言《我砍山近村》。择地耕种是游耕农业的特色,种山栏、忙家事两不相误也是择地要考虑的因素。“搭棚守山猪”,山栏稻成熟期间,需要有人守护山栏园,白天要赶鸟,晚上要防黄猄、山猪。杞方言《今年砍山没处砍》中也有“砍山近难赶鸡,/砍山远难除草”的唱词,说明当年地广人稀、林莽蔽野、人畜争食的生活环境。“三月去砍山,/四月用火烧,/五月手点种,/六月勤除草,/七月把土松,/八月需赶鸟,/九月手捻稻,/十月架晒谷。/” [1]P791这则美孚方言生产歌谣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黎族人民选地、砍伐、焚园、点种、管理、收获等种植山栏的劳动过程,反映了游耕农业严守农时、择时耕种的生产习俗。   1949年之前,海南五指山区野生动物很多,主要有野猪(山猪)、鹿、麂、黄猄、蛇、鼠类、鸟类等。因此,狩猎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之一,是当地黎族“肉食的主要来源”。 狩猎对于黎族男子来说是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孩提时代起他就必须好好地学习、掌握这项代表男性的技能。代代传承的狩猎活动催生了丰富的黎族猎歌,这些歌谣反映了黎族原始狩猎活动的一些习俗。   “日头落山后, 人到山上;身上挂弓箭,手里拿粉抢。” [1]P59 这首哈方言《夜猎歌》中,“日头落山后”是“巡山”的好时光,黎族猎人根据野兽活动的规律,选择早晨六时至八时许、下午五时至八时许去巡山,这个时间段是山猪、黄猄、鹿等野兽出山寻找食物的时候。“弓箭”、“粉枪”是黎族男子打猎用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尖刀、绳网、长矛、铁钩、竹签等。“左手牵着小猎犬,右手反背弓和箭。”[1]P681这则赛方言《打猎歌》 反映了猎犬也是狩猎活动的主要协助者。   “山猪过田嘴尖尖,/只一过田肉上砧。/力力行山碰下运,/只食肚肠汤都甜。/” [1]681此赛方言《猎歌》中“山猪”指的是生长在五指山一带的一种未经改良的猪种,这种猪嘴尖牙利,喜欢用嘴拱土觅食,甚至走路时也是嘴不离土,黎族人戏称其为“五脚猪”。又因这种猪形体较小,因而又得名“老鼠猪”。五脚猪皮厚油少,肉质结实,鲜嫩爽口,味道芳香,多吃不腻,是当地著名的美食,故而有“只食肚肠汤都甜”的赞叹,五脚猪也因此成为当地人热衷猎捕的对象。“力力行山”意即勤勉巡山,反映了狩猎对于维持生计的重要性。   二、浓情歌谣传达民间礼俗   “人人无养山猪,山猪归属人人。” [1]P465这句杞方言民谚揭示了黎族传统社会中原始公有制的遗风。哈方言的《打山歌》有对这一风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