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宗教思想
简论王维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宗教思想 摘 要 王维和华兹华斯的山水诗分别代表了中西山水诗歌园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二位诗人的山水诗进行具体分析,试析二者山水诗歌中的宗教思想。 关键词 禅宗;空;泛神论;意境 一、王维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王维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有“诗佛“之称,其信奉佛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唐代佛教繁盛,普遍有信佛之风;二是受其母亲影响。他的母亲崔氏,曾学佛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1]三是他仕途失意,屡遭打击,而佛教思想正是教人如何从烦恼中求得解脱,这恰好契合于王维的心理需求。 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影响尤甚。禅宗的主要思想旨趣有几点:“性空”“任性”“无住”。王维将佛教禅宗思想运用于山水诗歌的创作,他的山水诗表现出“空、静、闲”的审美境界。他通常以静写动,以有写无,诗画结合,营造出一种闲适、空寂而又有生气的氛围,加之以禅宗妙趣,读者在读过其诗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忘却尘累的宁静之感。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轻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王维途经四川涪城香积寺写的一首山水诗。整首诗给人一种“空、静”的感觉。古木参天却无人迹,是禅宗的“空”在诗歌中的体现。深山传来的钟声、泉声、潭曲是以动写静,目的是反衬环境之空幽。结尾一句中的“安禅、毒龙”等语是直用禅家语。“安禅”指打坐入定,“毒龙”指心中妄念。整首诗是优美的山水诗,又渗透了佛教禅宗思想的要义。 禅宗有“任性”“无住”的思想。“任性”即不矫情;“无住”讲对一切色相不生喜乐,无执着于心。王维的山水诗同样体现了这种平和、淡泊清闲、无往不适的意蕴,试读他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表现出“任性、无住”的禅趣,同时又将对自然的欣赏融合在一起。诗人随着自己的兴致,独自出游,漫无目的,随意看山看水,偶遇山林野老即兴与之欢谈。“行到水穷处”就游人来讲,此时可能会郁郁不乐,因为到了水的尽头,前无去路了。而诗人却不然。他要动即动,要停即停,要行即行,要止即止,既然行到溪的尽头,那就坐下,仰看白云飘浮,一切顺其自然,不为物累。诗里面的水云的变化象征着人生的穷通之理,而诗人泰然处之,表现出他对外界无牵挂的宁静态度和出世思想。这正是物我两忘,对一切外物不生执着取舍之意,泛若不系之舟的禅意。 王维的诗歌意象中包含禅意,如《辛夷坞》: 木为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在这样一个清幽的世界里,在毫无人迹的山涧边,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这里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无我”的禅理。生长在无人的寂静的山涧边的芙蓉花,其存在完全依循自然的律动,花开花落,生生死死,都顺应自然本性,既没有绽放的欢乐,也没有凋谢的悲哀,绚丽之后归于平淡。这正是禅家所赞誉的“亦空亦有,色空如一”的境界。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禅趣在王维诗歌中的分量,不能想象,如果王诗抽掉了禅趣会是什么样子。 二、华兹华斯山水诗中的宗教思想 大自然在人性启迪、道德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给予了华兹华斯深刻的影响。大自然是他的心灵寄托,他对大自然的情感变成了宗教的情怀,他的山水诗中深深地包蕴着宗教思想。宗教感或者宇宙中存在着神的意识,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候是普遍的现象。华兹华斯生活的时代,经过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基督教的大厦已经摇摇欲坠,但人们对神的追寻依然如故,宗教感不仅仅是善思者的精神需求,而且是人的本性使然。[2] 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除了追寻自由、个性、真情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理想就是永恒。对永恒的存在及存在的永恒的追求是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华兹华斯正是在大自然中找到了自由、个性、真情及永恒。他对大自然的向往,犹如一个基督徒对天堂的向往,不同之处在于,对于基督来说,进入天堂是来世的荣耀;对于华兹华斯,进入大自然是现世的恩赐。 华兹华斯的宗教思想在诗中主要表现为泛神论思想(他后期诗作则向基督教思想靠拢)。所谓泛神论就是指神无形无相,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世界里,神无处不在。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枝一叶,大自然的每一事物都有神性,神的精神寄寓于现象世界。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追寻、陶醉,从宗教思想的角度来讲,就是对神的寻觅。看他的露西组诗之一的《无题》中的诗句: 如今的她呢,不动,无力, 什么也不看不听, 天天和岩石树木一起, 随地球旋转运行。 再如《鹿跳泉》。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任何生灵都是神的显现这一泛神论思想。诗中他对遭猎杀死去的鹿抱着无比悲痛的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