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孝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儒家孝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价值

论儒家孝文化内涵以及当代价值   摘 要:儒家“孝”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人的根本价值观。一度“孝”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而受到遗弃,传统孝文化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改革开放后,纠正了那种以“孝”为封建糟粕的观念。但是西方家庭模式与家庭观念也影响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使得传统“孝”文化再一次受到严重的冲击与颠覆。所以,倡导“孝”文化的回归,发挥其积极因素的作用,对于人们自身修养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内涵;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156-02   儒家孝观念最早见于《尚书》,孔孟将这种自觉的孝观念理论化而成一套孝理论,最终成为一种硬性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假托孔子与曾子师徒对话的《孝经》是其完整形态。孝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对中国人的行为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无形中规范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念,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行为准则。著名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Faber)甚至将之评价为“中国人思想的中心和对世界的贡献”。   一、孝文化的内涵   1.孝乃人之为人的根源   《论语?学而》里记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在孔子哲学中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当代哲学家余英时先生认为孔子之“君子”是“一种道德的理想”,是做人的基本要求[1]。也是君子所务之“本”,是“仁”之根本。作为孔子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仁”具有丰富的内涵。《论语?述而》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程子注曰:“为仁由己,欲之则只,何远之有?”[2]可见,“仁”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类一种自觉的价值观,它与生俱来,不由外铄。劳思光先生也认为,“仁”乃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此“自觉境界,不假外求,不受约制,为‘自我之主宰性’[3],而它却本之于“孝”,故而,孝乃人之仁德的源头,是人类所具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的必然要求。“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应该说,最初的孝文化是人类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情感,是人对父母生养之恩的一种回馈。   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孟子均教人孝,这不是孔孟存心拿孝的观念来约缚人,孝亦只是人性的一种自然要求。”《诗经?小雅?谷风之什?蓼莪》亦云:“蓼蓼者莪,菲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里流露无余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时过境迁,文化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孝文化虽然显示出其内在的弊端,但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对于生命之源的理性思考,仍然值得无数中国人去探究,去传承。   2.孝乃无违、能养、有敬   《论语?学而》说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孝”,有此原则:其父在世的时候,观察此人之志向;其父去世之后,观察此人之行为,如果其父去世三年之后,此人仍然不改其志向与行为,那么就可以说他是个孝子了。可见,古代对于“孝”的标准之一是“无违”,不违背父亲的意愿。《论语》中《为政》篇中亦有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注曰:“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也。”儒家以礼义立教,故礼义是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当然也是父母的意愿。故而,以礼义事亲,乃是对父母最大的尊重与孝顺。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多数人认为,“无违”就是完全按照父亲的意愿去行事,其实不然。在《四书集注》中,尹氏对于此句的注解是:如其道,终身不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就是说,子无违于父,并非就没有了自己的主张,而盲目顺从其父之愿。当改而无改,只是孝子之心有所不忍而已。所以,后人所应否定、批判的应该是被封建制度扭曲了的“孝”,而不应是儒家真正意义上根植于人之内心对于父母不忍违背的善心、善行。   在儒家哲学中,“孝”除了“无违”,从心里尊敬父母乃是“孝”之最高境界。《论语?为政》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多数人认为,对于父母的物质奉养,让他们衣食无忧,就是孝顺,但是其实不然,孔子认为,真正的孝,是“有敬”,是发自内心地对父母的尊敬,让父母身心愉悦,是一种精神上的“孝”,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养”,否则就与动物没有区别了。所以,作为儒家“仁”之源头,君子所应务之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