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打造富有历史味课堂
打造富有历史味课堂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高中历史教师的视野、学养,对他们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怎样的课堂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长久地回味?套用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的话:历史课堂应是“把看似凝固的历史一丝丝地抽出……使它们成为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聆听、可以继承、可以实践、可以畅想、可以创造活生生的素材”。我把这样的课堂称为富有历史味的课堂。 回归历史真实 学习历史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富有历史味的课堂首先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求历史真相,回归历史的真实。 记得在上《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课时,有学生评价唐太宗:虽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很残酷,但他的成功对唐朝的发展还是有推动作用的。我问为什么这么说?学生的理由是,建成是纨绔子弟,无能之人,如果他统治唐朝或许会祸国殃民。听到此,我很兴奋,因为学生的评价几乎与《旧唐书》的说法一致:“建成残忍,岂主鬯之才……若非太宗逆取顺守,积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但这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呢? 课后我查阅了《唐史十二讲》,书中说:“李渊太原起兵后一直让建成、世民共同充当统帅,直到正式称帝为止,其间建成、世民都完成了任务,并无显著的高下优劣之分。”既然如此,那,为何李渊称帝后派李世民为统帅而不派李建成呢?《唐史十二讲》是这么解释的:“我国古来有个传统,太子得经常在君主身边,遇有关系重大的军事行动,任命外姓将领不放心时,往往派太子以外的儿子充当统帅,有时还由君主自己亲征,把留守京师的任务交给太子,而很少派太子出征。所谓‘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所以不能仅凭李世民为统帅就推断出他的能力比李建成更强。那《旧唐书》的说法又如何解释呢?黄永年认为《旧唐书》是受了唐朝的实录对建成所加诬陷之词的影响。其实为保证真实,皇帝是不能看记载本人言行的实录的。但唐太宗即位后三次要求观看他本人及李渊的实录,前两次要求均被史官婉言拒绝,第三次经不住他的请求,史官将删改过的实录给他看,没想到唐太宗还不满意,最后经他钦定的《高祖、太宗实录》中的李建成一无是处,而《旧唐书》就是根据这删改过的实录修撰而成的。呵见,即使是经典的史学著作也不可全信。从读史明智角度而言,学生不知道这些也无妨,但在不断质疑、求真的过程中,学生或许可以找到历史的趣味与感觉。 再现历史场景 如果不能做到对历史场景的同情了解,不能在内心重演历史事件的展开过程,就无法接近历史的真实。由此我想到要打造富有“历史味”的课堂,让凝固的历史可以感知、触摸,就要再现历史场景。 其一,细说背景,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坐标系中进行考量。 如讲孔子“礼”的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是“礼崩乐坏”。而“礼崩乐坏”是对当时时势高度浓缩的概括,但它到底是什么,就需要设定一下具体形象的历史情景: 场景一:前538年(孔子十五岁),叔孙氏的家臣竖牛叛叔孙氏,把他禁在一室,活活饿死。 场景二:前537年(孔子十六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把鲁国公室的土地、人民分为四份,季孙氏拣取两份,叔孙氏和孟孙氏各得一份。 场景三:前530年(孔子三十六岁),鲁昭公讨伐季氏,结果被三家合力赶出鲁国,在外流亡七年而死……昭公被逐,孔子便往齐国跑。 场景四:前509年,鲁定公即位,鲁国或有转机,孔子回到鲁国……前505年(孔子四十八岁),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发动政变,囚禁季孙氏,迫得他立誓屈服,然后放他;更挟持鲁君,做了鲁国的独裁者。 此时我提问,阳虎想借重孔子,请孔子出仕,你认为孔子会不会去?因为有了对“礼崩乐坏”的深入了解,学生都认为孔子不会去,因为阳虎出仕与孔子“礼”的思想不符。如此教学将历史人物经历与时世、思想都融为了一体,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再如广州和福建的对外开放,是中央与地方两相合力的产物。如果仅凭教材中所述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印象,即这仅是中央的热情。如何理解地方的积极性,就拿深圳特区的建立来说,可先展示偷渡逃港的材料: 材料一:自1951年封锁边界以后,粤港边界上的逃港事件就没有停止过,偷渡风潮最为猛烈的是1978-1979。逃港最多的宝安县(深圳的前身)1978年8月至11月短短的三个月里逃出了5400多人。许多基层干部睁眼闭眼。甚至带头偷渡。 ——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 人们为什么冒死偷渡逃港?再展示境内外巨大经济差距的材料: 材料二:1978年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的深圳农民人均收入也只有134元人民币,而河对岸的香港新界农民同期收入为13000元港币。 ——萧冬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十卷) 日复一日的偷渡潮,不仅影响内地的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更是一件“有伤国体”的事情。出路何在?邓小平视察广州说了两句话:“出路不是用铁丝网和更多的边境哨所强化治安,而是集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