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于乡土文化中人性关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根于乡土文化中人性关怀

植根于乡土文化中人性关怀   台湾作家黄春明以其对故乡的饱满热情为我们书写了宜兰独有的乡土文化,他将自己的生命经历与体验融入到他的作品中,集中展现了对于乡土小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关注及殖民主义时期的民族意识。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黄春明的小说作品来研究其人及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性关怀。   黄春明;乡土文化 ;小人物;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B8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74-02   1黄春明与故乡宜兰   台湾著名小说家黄春明于1939 年出生于宜兰罗东,宜兰是一种族群文化多元而复杂的移民社会。宜兰人民以农渔为业,耕读传家,民情敦厚,文风鼎盛,不但继承了闽、粤文化的传统风格,也表现出中华古老文化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丰富复杂的历史经验,不同族群聚居而形成的多元文化为黄春明的宜兰乡土文化书写提供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1]。黄春明的小说创作是与土地、人民和生活紧密联系的 ,宜兰是黄春明的故乡更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深爱着家乡宜兰的一切,爱宜兰的土地更爱在这片土地上质朴的人们。在描写台湾宜兰社会特殊的生活形貌时, 黄春明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因偏远而古风犹存的乡野氛围和神幻色彩, 从而丰富了台湾当代文学的生活领域和艺术画廊, 为人们了解台湾宜兰特有的文化风韵和风土人情保留了最有价值的素材。[1]这是对黄春明小说民俗文化研究价值的肯定,在黄春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民间风俗与传说,《青番公的故事》中浊水溪雄芦啼哀啼报告洪水来临的传说、《锣》中女鬼的故事、《溺死一只老猫》中痔疮石的故事、《甘庚伯的黄昏》中关于消灾破煞的故事等。他总是以各种方式来向我们传达这片乡土独有的文化。为宜兰这片土地增添了不少神幻意味。这么丰富的民间故事与他的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黄春明很早就失去母亲,父亲又给他找了继母,继母对他不好,他大都是和他的祖母在一起,他的祖母是个说故事的高手,童年的黄春明从她那里吸收了许多颇具旺盛生命力和乡野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这也为他后来的作品增添了不少民间趣味。黄春明认为:“在农村的老年人那里很多东西不是迷信,而是充满智慧。”总之,黄春明属于宜兰,宜兰也属于黄春明,他是热爱故乡的作家。   2关注小人物命运的人性作家   黄春明在不久前的新加坡作家节上说:文学写的是人,不是地方。由此可以看出黄春明对于人的关注。黄春明在60年代初登上文坛,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也体现了其创作的日趋成熟,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于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关注。黄春明是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的主将,此时的作品多反映农民、小市民生活,同情与关怀卑微的“小人物”命运,揭露殖民经济给台湾人民带来的问题。黄春明以他对于故乡的熟悉把握细腻准确地刻画了一系列的乡土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生活状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坚韧、有尊严地活着,这是黄春明所赞扬和尊敬的;另一类是昏昏噩噩混日子,这是黄春明所否定的。乡土小人物的死,有的是以生命抗议工商文化,有的是被工商社会的异己力量逼上绝路。黄春明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表达出对台湾社会文化矛盾的思考和批判。   由于黄春明对宜兰故乡的热爱, 他的小说题材大多是关于乡村也有关于城镇的。,以他70年代的作品为例《青番公的故事》是一曲乡土人物的颂歌。黄春明将台湾整个大社会的变化集中在一个叫歪仔歪的小地方,小说的主人公是青番公和七岁的孙子阿明,青番公贫穷但仍艰苦奋斗着。他信赖脚下的土地和地里的庄稼,他教孙子听稻穗的声音,叫稻草人为兄弟,他把乡土寄托于孙子,可是孙子也只是出于好奇,对土地已经没有了老一辈的那种感情,对种田没有兴趣,   青番公的事业后继无人。青番公没有对社会的现代文明进行控诉而是表现了无限的忧虑和惆怅,这也是作者的忧思,现代社会的发展一定要以古朴乡土文明的消失为代价吗?这里老一辈没有进行反抗,只是无声的怅惘。再如他的《溺死一只老猫》中的阿盛伯不能接受正在改变的社会,认不清社会的发展,他依旧以自己过去的眼光看待这个正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甚至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想方设法地阻止。表面上看是愚昧落后可实际上阿盛伯为了维护在他看来重要得如生命般的乡土,在经过一番努力无果时,最终把自己脱得精光,跳进深水里以死殉了他的对于乡土的执着观念。这篇文章里的阿盛伯只是平凡的小人物,没权没势弱小的他是无法与汹涌而来的时代大潮流所抗衡的,他的悲剧性是必然的。这里黄春明所传达的是对于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关注,他通过塑造这一个阿盛伯的形象其实是当时很多台湾老一辈人的写照,从而提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关注老一辈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黄春明曾经说过:“当我回过头去观看中华民族的历史的时候,最令我感动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仁人志士,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他们无视人们的嘲笑,不想在历史上占有地位,他们只是一步步地走着,用种种方式让自己的子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