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与中国人文课程纲要-浙江富阳区新登中学.DOC

篆刻与中国人文课程纲要-浙江富阳区新登中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篆刻与中国人文课程纲要-浙江富阳区新登中学

《篆刻与中国人文》课程纲要新登中学 艺术组 罗大明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篆刻历史和篆刻技法,以及篆科在中国历史和中国艺术上的地位。2.通过《篆刻与中国人文》的学习,品味、欣赏前人留下的艺术珍品并为之发出阵阵赞叹的同时,不仅可以获得种种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二、编写原则1.体现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根据《高中美术与鉴赏》编写。2.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育人功能。3.注重美术技能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课程内容1.《篆刻与中国人文》课程共安排18课时,1个学分。属于知识拓展类选修课。2.教材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把篆刻的发展史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篆刻的技法,从历代的篆刻大师的作品中学习技法。3.教材内容:第一讲:初识篆刻。第二讲:篆刻的起源。第三讲:春秋战国古玺。第四讲:基本训练方法。第五讲:古朴典雅的秦汉时期。第六讲:篆刻艺术发展史高峰时期。第七讲:篆刻的章法。第八讲:魏晋南北朝篆刻艺术发展史。第九讲 印章衰退的隋唐宋时期。第十讲 篆刻艺术美 外拓与内涵的结合。第十一讲 篆刻艺术美 笔情与刀趣的结合。第十二讲 明代篆刻艺术发展史。第十三 清代篆刻简史 清代初期篆刻艺术。第十四讲 清代中期的篆刻艺术发展史。第十五讲 篆刻艺术顶峰 清代晚期篆刻。第十六讲 中国民国、当代篆刻简史。第十七讲 篆刻艺术美 再现与表现的结合。第十八讲 篆刻艺术美的形成与完善。四、课程实施1.选修对象:高一学生。2.课时安排:12课时用于《篆刻与中国人文》的讲授,6课时用于活动交流、评价总结。3.教学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动手练习等形式相结合。4.教学设计:(1)老师讲解各时期的篆刻特点和人文历史的结合。(2)视频教学结合,学生动手,学习专科技法。(3)成果交流,师生推敲修改。五、课程评价1.态度评价30%:评价细则优秀25——30分良好20——24分合格20分以下出勤情况18课时全勤,无迟到缺勤迟到2次内缺勤迟到2次以上课堂表现举手积极,思维活跃偶有违纪现象常有违纪现象课后练习总能认真完成作业作业偶尔不认真作业经常不认真2.课程评价70%:评价细则优秀60——70分良好50——59分合格49分以下技能表现能刻出优质的印章能刻出一般的印章没能完成所要求的印章六、教学参考书目篆刻史:篆刻艺术的起源时期1、《古代印玺》曹锦炎著2、《篆刻五十讲》吴颐人  金石学家罗福颐,书画篆刻大师沙孟海对这个问题谈到自己的看法,而没有作出结论。这还有待于后世印学家,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1、商代篆刻  印章始于商代,是根据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为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 年历史。(约公元前16-11世纪)。经董作宾、 徐中舒、 于省吾、 容庚、胡厚宣等专家考证, 定为殷商时代玺印。沙孟海在他的《印学史》中对这三件铜玺提出异议:“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我们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沙孟海还认为在殷商文字中:“甲骨文中还没有‘印’字,也没有‘玺’的初形‘木’字。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印学史》)王廷洽在《中国印章史》中却提出不同的看法:“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了安阳出土的三枚铜玺,可信为商代晚期用于烙印奴隶脸面的铜玺。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虽未见‘玺’字,但甲骨文中有‘印’字,而且印、抑同形,像人跪受烙印之形。”王廷洽在商代青铜器上找到与安阳铜玺,印文相同的图文来印证。这一确凿的论证,断定了安阳铜玺就是商代玺印。王廷洽这一新的考古成果最令人信服。陈松长在《玺印鉴赏》对这三玺考证记载比较详实“李学勤先生根据台湾出版的《故宫铜器图录》中的珍本与《商周金文录遗》中一件铜斝的铭文和《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小臣邑斝和甘肃灵台白草坡1号墓的父辛斝,陕西岐山樊村的亚邲其斝等形制进行研究,认为该玺不可能是伪品,而确实是商末之物。”陈松长在《玺印鉴赏》中这段文字出自《中国文物报》( 1992 年7月26日第3版)。笔者从商代“我方鼎器铭”中找到,从铭文的最后有一方亚字形框内有一个“若”字,形式类似书法作品落款的印章,与的亚字形印章的边框形式相同。 由此而知,王廷洽、李学勤两位先生的考证,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印章始于商代。  2、西周篆刻  西周时期印章(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迄今未见有出土,为何笔者要在这里单独来谈西周篆刻呢?按规律而论,在商代出现了印章,在西周也应该有印章,这虽是一种推测。但据西周时期的典藉《周礼》司市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掌市》载:“货贿用玺节”。司市是指周代管理市场官员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