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采写
《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采写 2013年12月12日到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要求一经提出,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得到各界广泛关注,可谓用有温度的语言道出了民众的心里话。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大连晚报》棒棰岛新闻周刊推出了大型系列报道“大连老镇”,选取了大连地区20余个地理位置特殊,有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在城镇化建设中正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老镇,由记者实地采访,梳理老镇的历史发展脉络,挖掘老镇的文化符号,反映老镇建设发展中的群众呼声,组成了20余篇、单篇皆近万字的系列报道,每周刊发一期,得到读者高度评价。 我有幸参与这个系列报道的采写,先后刊发了《杏树屯:淳朴乡音讲述逝水年华》等四篇报道。在历时半年的采写中,我们多次赴远离繁华都市的农村老镇采访,与老镇居民促膝交谈,目睹甚至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感受他们对于生于斯长与斯的家乡的深厚感情,倾听他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期待与关切。这组报道的采写过程,让我受益匪浅,借此文做一总结,与新闻同行分享。 一、梳理老镇历史脉络,用人文视角描绘老镇图景,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解和形象阐释 “十八大”召开之后,“美丽中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词。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新闻媒体既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守望生态文明,记录美丽中国,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神圣使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有了《大连晚报》“大连老镇”系列报道推出的初衷和原动力。 大连地处东北亚出海口,是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有目共睹,不过作为现代新兴城市,它的历史不过百余年,论历史积淀、文化积存,大连周边一些古老乡镇则有更丰富的蕴藏。 最后被列入报道目录的20余个老镇,有的老镇历史可追溯到先秦两汉,有的老镇名字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连,有的老镇是英雄先贤展示其波澜壮阔人生的重要舞台。更让人牵情的是,这些老镇是相当一部分城市市民魂牵梦萦的故乡,在城镇化建设中,老镇的历史渐行渐远,许多往事正逐渐被淡忘,成为人们心心念念却语焉不详的模糊记忆。老镇日新月异的变化,又让人们在欣喜期待之余,对自然生态的变化、宗族关系的消失、新兴产业的引进带着些许焦灼与疑虑,这些都成为我们“大连老镇”系列报道的着眼点和落笔处。 对每个老镇,记者都力图追溯其源头,梳理老镇沿革、变迁等发展脉络,对彼山彼水风物传奇以清新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力图为其今时今日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找到历史依据和雏形。但是,老镇报道并非“黑白纪录片”,而是以记者实地探访为切入,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讲述老镇今昔图景,有很强的代入感。 采写老镇,我们不仅回望历史,还关注老镇的现状,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从老镇的昨天走过,迈进当下的老镇。“大连老镇”报道视角高度关注老镇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挖掘老镇文化符号,用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书写老镇故事,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意义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新闻的采访写作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一些新闻的采写大量借助网络资源,通过资料整合形成新的信息。这种方法需要操作者有更严谨的态度、更缜密的思维、更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如若不然,新闻作品则流于资料堆砌,信息片面化,因缺乏原创给人炒冷饭的感觉,甚至有抄袭之嫌。 关于大连老镇,以往的资料并非没有,但是受时代、体例、时效等方面的局限,这些文献只能仅仅作为参考,是记者采访前的“案头功课”,如果记者靠摘抄方志或抱着电脑百度,再复制粘贴,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绝不会是今天这样绘声绘色的“老镇系列”。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出在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对此刘云山同志曾强调:“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听爱读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大连老镇”采访,对于我们每一个参与操作的记者来说,就是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深入实践。我们摒弃所谓的“资料整合”,回归“脚底板出新闻”,置身老镇的坊巷阡陌,用脚步丈量老镇的土地,用镜头定格老镇的生动,用原汁原味的群众语言书写老镇故事。 “老镇系列”采访历时半年,从盛夏到寒冬,实地采访的过程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样风花雪月田园牧歌。北方的老镇粗糙朴拙,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多是广大农村的区域性中心,镇域经济半农半工,不少仍旧依赖种养业。老镇采访,我们多是在长途颠簸、沙尘雾霾、烈日暴晒、雨后泥泞中完成。为了真切地体会老镇人的生产生活,以及他们所思所感,我们甚至到田间地头体验老镇人如何劳作。 在某镇采访的时候,正值秋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