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转型及其对高校德育启示.docVIP

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转型及其对高校德育启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转型及其对高校德育启示

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转型及其对高校德育启示   摘要:中国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子弟的修身教育,随着近代社会转型,家庭教育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的修身教育也发生了改变,独立、平等、乐观、利群、合作、公德等元素开始成为一些家庭修身教育的内容。近代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的转型,对当今高校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都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近代;家庭教育;修身教育;高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55-02   作者简介:吕雯慧,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特殊教育。   所谓修身是指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修身是一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家庭教育中历来重视子弟的修身教育。北宋司马光在《家范》中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凸显了修身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位置。[1]清初思想家唐甄在《诲子》一文中指出“君子之道,修身为上,文学次之,富贵为下”,要求儿子在教子的时候重视修身教育。[2]这种重视修身的家庭教育传统在近代得到继承。曾国藩在家书中指出:“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3]为此他专门作了《不忮诗》和《不求诗》,教导子弟从不妒忌、不贪名利入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国民党军政要员李烈钧也告诫儿子不要追求钱财,他写下了一则庭训:“一点点好事都要做,一点点坏事都不能做,尤其不可搞钱。子孙不如我,要钱做什么;子孙强于我,要钱做什么,”[4]要求儿子们每天晚上,都要列队站在父母面前背诵这则庭训,儿子们从小到大,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一、家庭教育中修身教育的近代转型   近代,随着现代伦理思想的初步形成,家庭教育中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的修身教育也发生了改变。近代社会所提倡的独立、平等、乐观、利群、合作、公德等元素开始成为一些家族修身教育的内容。胡适先生很注意培养儿子的独立人格,他在《我的儿子》一文中,以直接对儿子倾诉的口吻写出了自己家教的宗旨――“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儿子祖望十岁时,他便把他从北京送到苏州寄读,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社会责任感、合群助人的品性。陶行知先生也注意从小培养儿子的自立、助人的精神。他除了为孩子做出自立立人、自助助人的榜样外,还就此和儿子商议出一个教学做过程,分四个阶段:“三餐喂得饱,个个喊宝宝。小事认真干,零用自己赚。全部衣食住,不靠别人助。自活有余力,帮助人自立。”梁启超先生非常注意孩子乐观精神的培养。他认为:“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他反对悲观与沮丧,在给孩子们的信中他写道:“我以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医,惟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人生的最大毒菌。”他要求子女正确看待忧患,“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梁启超为孩子树立了具有乐观精神的人格榜样,他在给梁思顺的信中写道:“我关于德行涵养的功夫,自中年以来就很经些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健强、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界,常常是快乐的。”梁启超还注意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乐观的个性。他注意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思成到美国留学学习建筑后,梁启超去信要求思成“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学科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在同一封信中,他还对女儿梁思庄说:“专门科学之外,还要选一两样关于自己娱乐的学问,如音乐、文学、美术等”。梁启超还建议女儿梁思庄“每日拿出几点钟来,每礼拜拿出天把来玩玩,因为做学问,有点休息,从容点,所得还会深点。”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及时劝慰孩子,以使其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1923年,梁思成要迟一年才能出国留学的时候,梁启超写信劝慰道:“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行之好机会。”梁启超先生十分注意培养孩子乐观的精神呢,他认为“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之可言”,他预见自己孩子“这一辈青年,恐怕要有十来年――或者更长,要捱极艰难困苦的境遇,过此以往却不是无事业可做,但要看你对付得过这十几二十年风浪不能?”他要求孩子“要有这种彻底觉悟,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十二分注意锻炼,修养”好。[5]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梁启超先生培养孩子的是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而能做到“烂漫向荣”的德行修养,并籍此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以有益于社会。而冯玉祥订立于1936年的《冯氏族约》则要求族人要团结、利他、有公德,更综合彰显了近代社会对个体修身的社会性要求。他指出,“团结”就是“守正义与公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