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国初期大国争霸与变法
战国初期大国争霸与变法 春秋末期,随着弭兵之会的召开,晋楚两大集团罢兵,中原诸大国乱于内政,而楚国外陷于吴越争霸,内有令尹篡政。随着三家分晋与田氏篡齐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古代中国便进入了战国时代,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皇扫六合统一中国,为时200余年。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基本形成独立国家,秦、楚、燕、韩、赵、魏、齐七个强国群雄逐鹿,是更为彻底的多极格局。 魏文侯建国与其霸业 战国时代,诸侯数量锐减,而大国数量增加为七个。过去晋楚平衡的局面被打破,各大国再次开始鏖战,从而将中国历史推向世界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现代”国家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数大国也都经历了崛起和衰落。这段历史再次雄辩地证明古希腊历史学家的论断:好景从来不长久。 战国初期的第一强国是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魏国,史学家称魏文侯“英敏而有才略”。魏霸中原时期,起于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止于周显王15年(前354年),前后共历50年,其中魏文侯主政38年,志在继承晋国先世之霸业,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东制齐楚,西抑强秦,以控制中原为图;内修政治、外和韩赵。魏文侯在内政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人,当世之人才吴起、卜子夏、田子方、李俚等皆倾心投奔。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魏的外交方略。三家分晋后,中原大乱,秦、齐、楚必然蠢蠢欲动。魏国继承了晋在战略上最重要的部分,即三河之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论到:“昔唐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因此,战国初期,魏国霸业首先在于其战略地位的重要。这与春秋初期,郑庄公亦因其地利而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小霸”有相似之处。 魏文侯的对外政策也颇有价值,如果想要抵抗三大强国,仅靠魏一家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必须团结三晋,才有可能稳定住局面。在当时韩赵两国曾经有不睦之事,韩谋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拒之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及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亦同样加以拒绝。韩赵两国初以借师不遂,皆怒魏,后双方皆感于魏之亲己,遂皆朝于文侯。因此在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形成同盟,而齐秦楚各自为战,孰强孰弱就很明显了。 但是文侯终有一死,与春秋时期的多数霸主一样,霸业止于霸主的寿命。其子武侯乃至其孙惠王,不仅良言不用,因谗言而弃用吴起这样的绝世之才,更开始图谋韩赵,以至三晋同盟破裂。魏由盛转衰。 田齐之兴起与齐霸中原 齐在东方始终是泱泱大国,尽管屡遭变乱,但在战国时期仍然举足轻重于中原。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道:“齐自春秋以来,即为大国,席山海之利,厉工商之业……入战国后,以远在海东,不惧兵革之苦,故齐之繁荣,莫与京焉。”田氏五世相齐,至田和终于篡齐,此事发生在三家分晋13年之后。田和篡齐之后,很快便向四面扩张,西伐魏、南侵鲁、再伐宋、北伐燕。公元前379年,齐威王立,这位与楚庄王同样一鸣惊人的诸侯也书写了一段传奇。而齐国霸业则自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后直到前285年燕乐毅破齐之战止,前后共历57年。 齐威王初即位,与楚庄王一样不理政事,随后齐民动乱、三晋及鲁卫益相侵凌,内忧外患频至。直到继位十年之后,他才开始整饬吏治,肃立纪纲,明定赏罚,民心为之一振。对外则起兵伐赵卫夺回齐长城;击败魏国,后者割地以求和。齐威王时期,兼有邹忌、田忌、孙膑等贤能之臣辅佐,故齐复强盛,中原呈现齐魏双足鼎立之势。 魏惠王放弃文侯联赵和韩之策,遂使得三晋自乱。公元前355年,惠王以为通过春秋时期那样的简单会盟便可以稳住其他诸侯,展开自己的扩张策略,先后会韩昭侯、齐威王和秦孝公,公元前354年,魏大将军庞涓伐赵,围攻赵都邯郸。赵只得求援于齐,威王发兵,遂有围魏救赵的典故。最终双方决战于桂陵,齐大胜魏惨败。此后魏由于其战略的重要以及自身改变现状政策的实施而四处树敌,秦胁其西、齐威其东、赵踞于北、韩强于南,形势颇为危殆。魏惠王只得先安抚秦赵,集中精力对付相对弱小的韩。 桂陵之战13年后,魏惠王伐韩,韩求救于齐。孙膑献策道:“夫赵魏之兵未敝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敝,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显然,孙膑之策就是坐观韩魏血腥厮杀,然后韩必以日后听命于齐的代价换取自己免遭亡国,而且届时齐国也可坐收魏军疲劳之利。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孙膑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最终在马陵一战而胜。随后,秦、齐、赵各趁机迫使魏国割地,后者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地理位置与秦类似,经此两战后始终为战国强国,但终为秦所破。 秦孝公之图强与商鞅变法 秦国在春秋时期屡遭晋国所阻,即便强如秦穆公时期,也始终无法逾越晋国的中原霸政。秦孝公21岁即位,此时韩赵魏三国自相攻伐,但是魏国霸业仍未完全衰退;齐则是威王主政,日臻强盛;楚国自吴起离魏适楚,也终于摆脱了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苦,开始尝试进取中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