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孩子,给你一粒幸福“种子”
孩子,给你一粒幸福“种子”
摘 要: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关键词:品德;学科教学;终极目标;实践
一位哲人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命运。”
那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老师究竟要播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孩子才能收获一种好性格、好行为和美好的幸福人生呢?在此,笔者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走进残疾人》一课为例,谈谈自己“播撒”的过程与体会。
一、追根溯源,厘清“渔”“鱼”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孩子们很多快乐的方法:学会感恩、知足、自信,学会自我调节等等。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给孩子们带来的认识和快乐只是瞬间的、短暂的,每每他们触碰到生活的压力和苦难时,他们会显得痛苦不堪,脆弱不已!原因何在?纵观“工具论”下的快乐,他们只是简单地转换注意力,与朋友聊天,独自看书或是唱唱歌、跳跳舞等,只是这样暂时性地把烦恼和痛苦置于脑后,获得浅层次的、感官上的快乐。但是,当他们静心之后,这种种烦恼和忧愁又会时时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他们又再度陷入痛苦之中……
笔者以为,这就是品德课堂教学中,对“鱼”和“渔”关系缺乏把握的一种失策现象,老师并没有真正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根本”。
例如,在小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的《走近残疾人》中,本着理解和尊重残疾人的教学目标,老师安排的教学流程一般为“了解残疾的种类和概念(活动体验盲人、残肢人和聋哑人的生活不便),观看残疾人奋斗不息的个案资料,理解尊重、帮助残疾人”。在这样的常规性交流活动中,一般情况下,学生能立刻感受残疾人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会理解、同情并愿意帮助残疾人(尽管,这种帮助也只是停留在最肤浅的层次上),同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残疾人士的形象和故事也会留在他们的心中,也会暂时性地鼓舞他们。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孩子们心中,这份刚被唤醒的对弱者的同情和尊重,这一丝丝人性的善良很快又被生活的种种尘埃给蒙上了:在弱者面前,常常变得冷淡、淡漠;在沦为生活弱者的自我面前,也常是不知所措,脆弱不已……真是“感动十分钟,过后统统忘”!
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渗透了“转换”的思想,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老天给予他们的所谓的种种“不公平”,掌握让自己真正快乐、勇敢和坚强的方法。
在“观看残疾人生活或奋斗不息的个案资料”中,笔者让学生在感慨这些弱者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更侧重让学生去关注这些弱者们在生活的厄运面前,是如何为自己、为家人减压,如何转换“视角”,如何辩证地看待老天给予他们的所谓的“不公”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懂得了如何“渔”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思想和方法,懂得了如何以感恩、知足的心态看待世间万物……
二、锁定群体,辐射主题范畴
在品德与生活课上,每一个活动主题通常都代指一个特定的群体,《走近残疾人》这一活动主题也不例外。活动的前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残疾人士”上,都在用心体验着生理“残疾人士”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不易。常规情况下,学生的研究对象也就至此为止,可笔者以为,本着“指导生活”的课程目标,教师可放眼生活,将本课的聚焦点――“残疾人士”辐射至“弱势群体”,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懦夫”――心理上的“残疾”,无异于生理上的“残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种面对生活厄运的坦然与坚强,不仅仅是针对这群“生理残疾人士”,我们正常个体的幸福人生亦需加以借鉴和调节。
在教学《走近残疾人》观看或交流“残疾人奋斗不息的个案”资料时,笔者是这样拓展举证的:世界科学巨匠霍金,他身染重病,高位瘫痪,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仍然铸就了许多卓越的成就!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面对这个有些突兀和尖锐的提问,霍金显得很平静,他的脸依然带着微笑,他用那根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敲击键盘,打下了一段很豁达的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的案例告诉孩子们: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后的苹果,每个人的身上都隐藏着上帝的“咬痕”,只因上帝特别喜爱某些人的芬芳,所以才对他咬得特别重,霍金就属于这样一个被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