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品王士山水诗神韵魅力
品王士山水诗神韵魅力 摘 要:谈清诗,则不得不谈到被誉为“清代第一诗人”的王士?及其诗歌理论神韵说。本文将从王士?的山水诗入手,通过王士?与杨万里的南海诗对读,探究清代山水诗在神韵说的启示下展现特有的审美精神。 关键词:王士? 神韵说 山水诗 诗歌理论 王士?的神韵说是清初诗坛宗唐宗宋之争的产物,该理论主张诗歌应当追求一种清新淡远、蕴藉空灵的韵味。对神韵说的探讨向来是古典诗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学者多从王士?当时所处社会的背景思潮、自身的家庭熏陶、一生的仕途经历、诗人的性格爱好等方面着手剖析其诗歌理论,而对王士?某一具体类别的诗歌体现出来的神韵说的思想进行深入探析的文章则不多见。由此,笔者期望能从王士?的山水诗这一具体类别的诗歌入手,通过其与杨万里的南海诗对读,试述神韵说的审美创造力如何于南海一地揭开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史上新的一章。 一、神韵说理论的历史沿革 清初诗派数量可观,而诗派命名也是各有特色,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以郡邑命名,如“秀水诗派”、“虞山诗派”、“娄东诗派”;第二类,以地域命名,如“岭南诗派”、“河朔诗派”;第三类,以代表人物的字号命名,如“饴山诗派”。而唯独“神韵派”,是以诗歌风格得名的。因此,要探究神韵说,出发点无疑是“神韵”二字。 从最基本的字义开始看,“神”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黄景进先生在他的《王渔洋诗论之研究》中谈道:“古人认为雷电发自天神,所以神字从‘申’(电)。”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神”字在诗论中或代表了一种作者主体与天地自然间的电光火石的激情碰撞,从而迸发出创作灵感,源源不绝。“韵”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和,即和谐悦耳的声音。《说文》提及“韵”与“均”同,“均”字除了有平坦均衡的意思之外,在古代还有一种称作“均钟”的乐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调和编钟的音调来达到音质和谐。据此,我们可以联想神韵说当中的“韵”,或许也代表了一种调和百态的风采。当然,“神韵”的内涵绝非“神”、“韵”二字字义的简单相加,而是“神”、“韵”这两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关的个体的有机结合,从而衍发新质。 在《宋书?王敬弘传》中,“神韵”第一次作为一个用于人物品评的词组出现。书中有一段宋顺帝称赞王敬弘的话:“敬弘神韵冲简,识宇标峻。”此处的“神韵”,指的主要是王敬弘藐视权贵、安贫乐道的豁达的生活态度及其超然物外的风采和气度。而六朝时期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标榜个性,一类诸如“风韵”、“风神”、“思韵”、“风气韵度”等与“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汇颇为流行。 随后,“神韵”又被用于品评绘画艺术。如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中评颜骏之的画,云其:“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谢赫在这里将“神韵”与“气力”并举,虽未仔细阐述其蕴义,但从谢赫的另一句“气韵,生动是也”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神韵”于此,是描述生动灵性的人物形象。 “神韵”始用于评论人物品性、绘画艺术,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确是转益多师的结果。王士?的神韵说诗歌理论及其创作为清初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但这绝不是“神韵”初涉于诗歌理论之中。可以说,自南朝梁的钟嵘,到唐代的司空图,宋代的严羽,再到明代的徐祯卿,形成了一个和儒家历来的教化说诗歌传统形成对峙局面的超功利的诗歌美学传统,而王士?的神韵说,便是对这一诗歌美学传统的总结。王士?的神韵说,表现出清诗对前代诗歌创作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集大成的特色。 二、王士?山水诗中的神韵魅力 接下来,笔者则希望借助山水诗这一载体,于王渔洋的诗歌中进行一个横向探索。 首先,笔者选择山水诗的原因有二,一是山水诗这一诗体本身的特质,二是王士?与山水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国地大物博,无论大至入云倚天之凌峰,抑或小至幽谷林泉之一隅,无不奔簇入诗人胸壑,成为佳作。我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东晋诗人谢灵运曾经对秀美山川的精神价值作了精确的揭示与总括:“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当我们不再屈从于自然、囿于园林的有限天地,当我们不再为了基本的物质追求而将山水当做生存手段,当山水已摆脱诗人知性介入与情绪干扰而成为诗歌的目的时,山水诗诞生了。 山水诗兴起于东晋,至谢灵运而蔚为大观,唐代达至昌盛,宋、元、明、清则为其绵延期。从大体上看,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总是意蕴丰富,余味无穷的。这种境界,乃是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在诗歌创作中的辩证统一。山水诗中的“神品”,绝大多数都是通达至“无我之境”,因为倘若有知性的介入、理智的安排、尘想的渗透,极易破坏自然山水本来的灵气和艺术意境的浑融。而山水诗的这种特质,恰恰是和神韵说的内涵紧密契合的。神韵派的诗歌,强调的即是一种“伫兴”而就的醇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