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对策.docVIP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对策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介绍了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概况,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发展对策。   关键词:杜松;保护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83-02   1 杜松自然保护区概况   杜松(Juniperus rigida Sieb.et Zucc),柏科刺柏属常绿乔木,是陕西省濒危树种、陕西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陕西杜松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始建于198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陕西省林业厅主管。该保护区位于府谷县西部和北部,西与神木县店塔镇、永兴乡和大柳塔镇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接壤。南北长60km,东西宽45km,面积为280万hm2,范围涉及10个乡镇,54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   整个自然保护区划分为12个天然林区,287个小班,主要树种为杜松、油松、侧柏,总面积6 400hm2。其中杜松林   2 434.67hm2,主要分布在大昌汉乡、老高川乡的那孟家沟、铁镣生沟、土泥沟林区,成片面积最大的一块80hm2;油松林733hm2,主要分布三道沟乡开峁、乌兰沟和赵五家湾乡虎毒沟林区,成片最大的面积为100hm2;侧柏林3 266.67hm2,主要分布在新民镇高寒岭和对家峁林区,三道沟乡朱蛮峁、东焉和大路峁林区,孤山镇大柏峁林区,成片面积最大的达333.33hm2。   2 杜松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杜松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围绕着保护杜松这个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1)杜松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作为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全,只有27人的编制,人员缺乏,经费不足,限制了保护区工作的开展;(2)没有设立保护点、监测站,对在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人为破坏现象时有发生;(3)保护区内村庄、耕地与保护树种天然片林相间分布,村庄多,耕地面积大,人畜活动频繁,保护区又处于神府煤田核心区,煤田开发对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保护管理工作难度增大;(4)保护区内成片分布的天然林多处于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立地条件差的陡崖、峭壁和山大沟深的土石山区,通讯信号不稳,缺乏设备,信息不灵,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必要的保护;(5)管理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9人,多是大专甚至中专学历,其中50周岁以上的有8人,45~50周岁以上有5人,35~45周岁的有6人,35周岁以下没有。由于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水平、专业方法能力偏低,对杜松良种繁育、苗木快繁技术的试验和保护区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不够。   3 杜松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宣传标牌、宣传册(单)、路牌广告、巡回宣讲等方式,广泛向当地群众宣传有关杜松的知识以及进行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当地群众对杜松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保护意识。   3.2 加大投入 一是增加人员编制,吸纳专业水平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的高学历人员从事科研工作,同时要增加巡视、监测、管护的管理人员,在自然行政村中设立专职护林员和义务护林员;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建立4级保护管理机制 建立县林业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区管理站、乡镇和林业派出所、村组护林员4级保护管理机制,由县林业局总体负责,保护区管理站分工负责,乡镇和林业派出所分片负责,村组护林员和群众全面参与。各级保护管理机构要明确分工,责任要具体落实到人、到区、到片、到地头、到林内。   3.4 划定保护区功能区,进行分级管理 根据保护区杜松林资源分布零散的特点,将保护区划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3个区域,采取不同的保护级别。   3.4.1 核心区 将高寒岭、那孟加沟、大柏峁、虎毒沟4个林区内集中连片的天然林划定为核心区,保护级别为特级,进行绝对保护,只允许管护和科研人员进入,进行科研、观察、巡护活动,其他人员禁止入内。   3.4.2 缓冲区 将铁镣生沟林区、土泥沟林区、开峁林区、乌兰沟林区、朱蛮峁林区、东焉林区、大路峁林区和大柏峁林区等8个林区划定为缓冲区,保护级别为中级。一般人员经批准后进入,进行科研、参观考察、驯化繁殖、养蜂和采集标本等活动。   3.4.3 实验区 将保护区范围内夹杂着的农耕地、草地、灌木林地等划定为实验区,保护级别为低级,一般(下转90页)(上接83页)人员不经批准,也可进入,进行农林生产、科学实验、教育实习、科学考察、动物驯养、植物种植以及开展旅游等活动。   3.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在高寒岭、那孟家沟、大柏峁和虎毒沟4个核心保护区内设立4个保护管理监测站,建设4个?望台,进行不间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