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比较   【摘 要】 建筑是艺术的结晶,它是最实用的艺术品,而且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人类发展至今,建筑文化也不断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史,阐明了两国在建筑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历史观点分析了中日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探讨中日两国建筑文化根源是本文创新点之一。   【关键词】 指导思想;构造方法;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史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形成。仰韶、龙山、河姆渡等文化创造的木骨泥墙、木结构榫卯、地面式建筑、干栏式建筑等建筑技术和样式,为中国的建筑体系播下了种子。夏代和商代是建筑体系的萌芽期,出现了壁垒森严的城市和建于夯土台上的大殿,产生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空间构成要素――廊院。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已初步形成。周代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此后历代宫殿、坛庙、住宅、方格网城市等建筑群体的布局原则基本遵从周制。这一时期的建筑还追求高大、华丽和宏伟。   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过程。秦朝和汉代,建筑体制宏伟,博大雄浑。不论阿房宫、始皇陵、万里长城、汉长安城、建章宫等实体,其影响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底。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过渡,隋唐两代开始对外来文化进一步兼收并蓄。尤其是在盛唐,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晚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则上承盛唐之余脉,下开不同之风格。其中尤以宋代建筑最为杰出,它以自己的“醇和秀美”逐步替代了唐代建筑的“雄健深沉”。明、清时期之后,中国渐趋保守,建筑与世界潮流相悖,建筑文明不可避免的趋向保守。尽管如此,明代的长城、南京城、北京城和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天坛等都是中国建筑的瑰宝。   中国建筑文化的今天。现代建筑飞速发展,高楼大厦林立。“鸟巢”的设计,激发人们的自然天性。长安街旁一座建筑平地而起,这就是世界最大的穹顶建筑――拥有世界一流舞台和音响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她将成为中国的最高艺术殿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象征。东海大桥的贯通,改写了上海不“上海”的历史。中国建筑文化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   日本建筑文化历史起源。日本古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比如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是在中国南方建筑流派的影响下形成的,同时也是因为日本盛产木材。日本的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还有斗拱。总的说来,日本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很深的渊源,它们具有中国建筑的大部分特点。但日本在汲取中国建筑的成就的同时,更加注意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结合。日本现代建筑文化经历了一个吸收消化、打散再重组并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丹下健三、矶崎新和安藤忠雄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   丹下健三将西方的理性主义与东方特有的空间想象力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走出了具有自身与民族特色的重要一步。矶崎新另辟蹊径走一条创新之路。他把人类历史中所能玩味的都拿来参与他的设计,从而形成了巴洛克式的日本风格。安藤忠雄则从丰富的民间生活汲取素材,表现纯朴的自然美,形成简约、精练的风格。这是日本建筑文脉发展的必然,材料的运用上也很单纯,或者混凝土或者木材或者钢材,总之什么材料都充分显露其天然质感。   二、中日两国建筑文化发展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很早就有来往。中日两国的建筑文化可以说相互影响,但中国建筑文化对日本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而日本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主要在现代建筑文化,特别是设计建设理念上。   中国古建的三大外在特点就是如同鸟翼一样延伸出的屋檐、屋檐下面承重的斗拱、以及高大的台基。日本采取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形式,即梁、柱、斗拱等结构体系。日本受唐建筑文化影响比较大,采用了律令制度下的建筑生产和组织形式。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常用事先做好的构件,通过组合像积木一样拼接而成,造法和现代极为相似。因其特点是各个部件可以直接互换使用。整修天安门时,所用的木料就有一部分取自已经拆掉了的北京的城楼的木材。日本的建筑,也模仿中国方法营建。日本建筑之精华所在的宗教建筑、都城及宫殿,都采取中国传统的造法和形式与布局。   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营造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建筑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同时,日本古代建筑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如草、木、竹、石、麻布、纸张等材料,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日本古建筑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夸张表现上,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   三、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日两国建筑指导思想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