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泥塑传承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中泥塑传承与发展

汉中泥塑传承与发展   摘 要:泥塑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是乡村人民利用当地随手可得的原材料、简陋寻常的工具在立体空间中创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民间手工艺。汉中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深受秦、楚文化的影响,泥塑质朴、温婉的特质也折射出汉中人民的精神风貌。文章通过展现汉中泥塑的生活窘境,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可行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泥塑的方案,希望借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汉中泥塑;传承;发展;民间   泥塑,是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以泥土为原料,手工捏制成形,或彩或素,以人物和动物为主。汉中盆地环境虽然封闭,但山乡生活相对安宁,作为小商品的民间泥塑,自然是带着淳朴的风气流行于市井。它能带给我们一股清新、朴质的风,让我们的心沉淀、平静,这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1 汉中泥塑的窘境   由于盛行厚葬之风,汉中泥塑最初用于殉葬。至东汉末年政教合一政权的建立,道教的兴盛,泥塑便开始用于佛像膜拜。民国期间戏曲的流行使得泥塑又发挥了自己的余热,塑造戏曲人物供人观赏、把玩……不同的历史时期泥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浓郁的民俗民风也让泥塑处处都有用武之地。泥塑广泛用于汉中的节令习俗中,在贫瘠的物质生活中,泥塑寄托着汉中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祈盼吉祥团圆的精神需求。原先,汉中泥塑主要有人物造像、动物造像、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等类。题材宽泛,有反映文学、历史、戏剧、神话,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是陕南农耕生活的缩影,具有历史悠久、技术含量高、覆盖面广、题材广泛等特点。二十世纪开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了社会转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的多元化,民间泥塑不再是人们谋生的唯一手段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不想干这种又苦又累还赚不了大钱的活儿了,认为这是 “过时的东西”,是“旧时的残余”,村民们也都只想让自己的娃好好学习,将来“出去干大事”“到外面挣大钱”,留在家乡传承父业的寥寥无几。民俗民风也越来越淡漠,泥塑失去了用武之地,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只在汉台博物馆或汉中所辖各县区博物馆内陈列着为数不多的古代泥俑,抑或在新建的旅游景点看见泥塑以各种历史人物或贫民的造型出现在陈列的橱窗里,以及在寺院内翻新的泥塑神像……品类急剧减少。   2 汉中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孕育了多不胜数的民间艺术。别具一格的汉中泥塑是陕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属于汉中、陕西,也属于中国和世界。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开始留恋手工文化的脉脉温情,在我们喊着“关注手工艺,关注民间艺术”的当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汉中泥塑――这包含些许蜀风楚韵的民间艺术。其中,关系到人的问题、手工环境的问题、技艺流失的问题等等,我们需要以重新审视汉中泥塑的文化内涵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并由此推进汉中泥塑的现实意义。   (1)将保护传承人放在首位。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文化原生地的人们守护的,是众多的传统艺人世世代代的努力才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人是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物质载体,要传承汉中泥塑就要关注泥塑艺人的生存现状、创作心态。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强调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强调标志着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在汉中,至今尚有一些坚持泥塑的能工巧匠,只有把他们保护好了,才谈得上保护汉中的泥塑艺术。当然,得有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采取有力的措施来保护泥塑的传承人,让他们衣食无忧,才能让他们继续进行泥塑创作,并能够将这些技艺传播开来。   (2)建立泥塑博物馆。为切实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和展示汉中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并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笔者建议政府筹建一个泥塑艺术博物馆,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保护民间泥塑。汉中目前的汉台博物馆里陈列之物并不详尽,不同内涵的文化符号均在此陈列,在泥塑方面也只有少数的汉代泥俑,单项研究欠完整。如果能投建一个专项分类的汉中泥塑博物馆,我们自然会将精力专注于汉中泥塑的纵向调研、发掘,向公众提供一个全面、完整的汉中泥塑历史,突出个性、独特性。当然,这得需要一定数量的本地泥塑文物来做物质支撑。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成立专项的负责小组深入民间走访、调研、收集文物之外,也需要相关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工作者们同心协力的配合,让汉中悠久却发展待滞的民间泥塑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   (3)创造实践基地,将泥塑技艺公开传授。随着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增加,相关政府部门也看到了群众的心理需求。在这一点上,汉中市的城固县就做出了表率。2005年,汉中城固泥塑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正式纳入保护规划。宝山镇(属城固县)镇政府投资了12万元,在原宝山中学旁征地6亩,拟建城固泥塑博物馆。县政府、社会各界也都大量捐款、投入人力物力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