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琵琶意象认知诠释
唐代琵琶意象认知诠释 摘 要:琵琶是唐代极为重要的意象。本文采取认知语言学隐喻和转喻理论,分析了琵琶在唐代的使用情况,包括琵琶作为社会参照以及琵琶与边塞沙场生活、吊古伤今、风月人情的关联。最后指出,隐喻和转喻的构建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关键词:琵琶 隐喻 转喻 社会认知 唐代 一、唐代的琵琶 琵琶这一弹拨乐器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琵琶乐曲,据杜佑《通典》记载,唐代的宫廷燕乐以琵琶为主,不少曲子径以琵琶曲命名。琵琶弹奏的繁荣也成就了不少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如长安曹氏家族、来自西域的裴神符和康昆仑等。同时,琵琶在当时日趋成为一种普及化的乐器,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在敦煌壁画中,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琵琶演奏的画面,千姿百态。毫不夸张地说,琵琶这一意象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符号,一种社会认知的工具。本文拟从概念转喻和隐喻的角度来分析琵琶意象在唐代社会各个层面呈现出的概念网络,及其表现出的民族文化特点。 二、唐代琵琶意象的认知诠释 当代认知科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一种感知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语言修辞现象。隐喻一般是指两个不同的认知域根据相似性发生联系,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转喻一般是指同一认知域内两个凸显的部分之间的关联,二者根据相邻性得以联系起来。 1.琵琶作为社会认知参照 唐代,人们在描述其他物件的时候,常常拿琵琶来作喻体参照。例如: (1)琴十有二柱,如琵琶。(《旧唐书?音乐二》) (2)六弦,史盛作,天宝中进,形如琵琶而长。(《旧唐书?音乐二》) (3)元行冲宾客为太常少卿,有人于古墓中得铜物,似琵琶而身正圆,莫有识者。元视之曰:“此阮咸所造乐具。”(刘?《隋唐嘉话》) (4)安邑县北门县人云:“有一蝎如琵琶大,每出来不毒人。”人由是恐其灵,闭之积年矣。(《大唐传载》) 隐喻是我们认知新事物、构建新概念的认知策略。从以上这几例我们可以发现,琵琶意象在唐代无疑已经成为这样的喻体。例如,(1)(2)中结构别致的琴、(3)中从古墓获得的铜物和(4)中巨大异常的蝎子,这些物体对于当时人们的知识结构来说都是新奇的,是尚未概念化或偏离既有的典型概念边界的。描述者根据这些物体和琵琶之间在结构、形状上的相似性,用琵琶来作为认知的喻体参照,这足以证明琵琶在唐代的普及程度和大众熟悉程度之高。同时,这也说明琵琶在唐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社会认知的符号和工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建构的基础参照。人们通过琵琶这一熟悉的、常见的概念域来认知相对生疏的、罕见的概念域。 2.琵琶与边塞沙场生活 唐代文学和琵琶意象可谓相得益彰。唐代不乏精通琵琶音律和演奏的音乐诗人,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薛用弱《集异记》和郑还古《郁轮袍传》都记载了王维弱冠之年就颇有文名,精通音律且妙能琵琶。在唐代文学和文人的推动下,琵琶这一意象的隐喻和转喻建构在许多概念域中皆有所体现。 琵琶是一种从西域乌孙传入中土、最初骑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石崇《明君辞》:“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这个原初意象后来一直影响着后代文人对琵琶的理解,也影响着琵琶本身所负载的文化涵义。因此,琵琶常常出现在骑马行军、宿营征战等语境中,表面上看它只是一种乐器,实则流露出作者的某种情绪。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例(5)中的琵琶乍看起来只是一件碰巧提到的乐器,但是,当我们将所有的意象放在整个场景中去联想,就能体会出琵琶意象给人情感上的巨大冲击。一、二两句写将士们常年征战边塞沙场,夜光杯倒满葡萄美酒,正要畅饮,马上琵琶却声声催人急;三、四两句表面看似豪放,实则反衬了极度悲痛之情。蘅塘退士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因此,作者此处通过琵琶的原初意象抒发了痛恨战争、表面旷达心底悲凉的情绪。这是一种转喻的认知策略。“琵琶”字面所指是一种从西域乌孙传入中土、在马背上弹奏的乐器,实则借此凸显琵琶出现的环境以及由此环境带来的悲凉的心情。图示如下: (6)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沈顿,智力俱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缅甸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蒲饮酒,不恤军务。(高适《陈潼关败亡形势疏》) 例(6)的奏疏先表哥舒翰之忠义,接着痛述李大宜之玩忽职守。琵琶与箜篌、娼妇、赌博、酗酒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放到边塞沙场的语境中,同样令人产生了悲痛的心情。但这里悲痛的对象不是战争,而是战场上玩忽职守的人。 3.琵琶与吊古伤今 琵琶的原初意象不但被文人充分利用,而且由于琵琶在唐代为大众所熟知,所以这一意象在唐代文人笔下总是那么多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