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史学学化、御用化原因探析
汉代史学经学化、御用化原因探析 [摘要]史学经学化、御用化是汉代史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汉代儒学的独尊和兴盛,使史学日益经学化;二是统治者对史学功用认识的加强,导致史学逐渐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三是经学与官方联合对史学的控制,使得史学最终走上经学化、御用化的轨道。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汉代;经学;史学;官方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9)06-0118-03 在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史学是仅次于经学的一大显学,它讲求经世致用,主张积极参与社会。史学的这一社会功用,在两汉时期与儒家经学的旨用不谋而合,并且深得统治者的青睐,从而使得汉代史学呈现出明显的经学化、御用化的特征。 一、经学的独尊和兴盛 经学即训解、阐述和传授儒家经典之学。它创始于春秋末年的孔子,司马迁说:“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因鲁史作《春秋》,以当王法。”(《史记,儒林列传》)又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后,孔子弟子继续传播儒家经学。然而至秦代,秦始皇焚书坑儒,经学几遭灭顶之灾。西汉初年,由于黄老思想的盛行,经学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即位后,经学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武帝即位伊始,即广招贤良,求治国大计。儒学大师董仲舒顺应时代的潮流,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这一主张深为武帝所赞赏,所以一经提出,便被采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导向,使得经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和发展。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创建太学,立儒家经典于学官,设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随后又在郡县设立学校,设置经师。他还任命布衣儒生公孙弘为相,封其为侯。武帝之后,经学进一步受到官方的重视并得到巨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官方不断增加经学博士及弟子员人数。武帝初置五经博士,有博士弟子员五十人。昭帝时增至百人。宣帝时增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及《谷梁春秋》博士,博士弟子员共二百人。元帝时又立京房《易》为博士,设博士弟子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时增弟子员三千人。平帝复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乐经》、《左氏春秋》为博士,增博士员至三十人。光武中兴,置十四博士,即齐、鲁、韩《诗》,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大小戴《礼》,严、颜《春秋》,施、孟、梁丘、京房《易》,太学生增至万人。 第二,经师的地位不断提高。儒生不论出身贵贱,只要精通一经,便可人仕为官,显著者可为“三公”。《汉书?匡张孑L马传》赞曰:“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孑L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此外很多经师以经书授太子,为太傅、太子少傅,他们更是德高望重。年迈致仕,皇帝经常赐予钱物,卒后给以厚葬,并执弟子礼。 第三,诏书奏议皆旁引经说,以之为据。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皇帝发布诏令、群臣上奏议事,莫不引经为据。如武帝元朔元年春,立皇后卫氏诏令诏曰:“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虞唐而乐殷周,据旧而鉴新。”(《汉书?武帝纪》)其中两句引自《易》和《诗》。 第四,皇帝亲自参与经义研讨。两汉时期,围绕讲论经义、研讨经学发展问题,皇帝还亲自主持召开儒学大会。比较著名的有两次:一次是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的“石渠阁会议”,论五经之异同;一次是建初四年(79年)的“白虎观会议”,论五经同异,使诸儒共正经义。另外元帝时朱云与五鹿充宗争论《易》之同异,和帝时鲁丕与贾逵、黄香论五经同异,讲论经义之风大盛。 经学在汉代的独尊和兴盛,是统治者与儒生相推相拥的结果。就统治集团而言,是希望利用经学作为统一的指导思想,以此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就儒生而言,由于经学的独尊,社会上选举取士、考核官吏皆以此为准绳,所以习经便成为他们通往仕途、获得利禄、实现自我的最可靠途径。在这种背景下,经学与皇权实现了最紧密的结合。这一结合,不仅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而且对汉代的学术文化事业、尤其是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统治者对史学功用认识的加强 作为记载和研究过往历史及其规律的历史学,向来具有经世的作用,它一方面可以直接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或提供统治的理论根据,另一方面可以用以惩恶劝善、进行道德评判。史学的这一社会功用,到两汉时期,不断被统治集团所认识和重视。 汉朝一统天下,社会经济相对稳定,西汉统治者得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