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那吹,雪花那个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风那吹,雪花那个飘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杨润身(1923~),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1952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1937年参加井陉抗日工作团,历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八大队宣传队员,民中剧团指导员,四分区前卫报社指导员,温塘区区委宣传委员,华北群众剧社创作组组长,天津文化局创作组干部,天津作协副主席,专业作家。中共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天津市政协委员。1944年开始发表作品。l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魔鬼的锁链》、《白毛女和她的儿孙》、《白求恩的女儿》、《天堂里的凡人》,电影文学剧本《白毛女》(合作)、《探亲记》、《山村会计》,中短篇集《杨润身小说选》,散文集《白毛女故乡的风采》等。作品曾获1945年晋察冀边区优秀剧作一等奖,1957年优秀编剧一等奖,1982年、1984年天津市鲁迅文学奖,1986年全国金盾文学奖一等奖。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   杨白劳式的农民      1923年,我出生在平山县温塘镇北马冢村。现在北马冢全村有520户人家,耕地2000多亩,还有山场和丰富的铁矿资源,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楼房。在我小的时候,北马冢是个很穷的小山村,村里人以种地为生,置不起地的人就只能租地主的地来种。   我父亲就是一个受尽地主剥削的杨白劳式的穷苦农民,为人勤朴、善良,心灵手巧,会木匠、石匠,还会一手好农活。那时家里只有11亩沙薄漏地,为把沙地变成水田,万般无奈向地主借了360吊钱,打了一眼井。可是井打成了,水田有了,不料却从此背了一身沉重的债务,年年把地里打来的粮食用来还地主的租子,年年还不完。由于家中一贫如洗,我一落生后就被母亲扔进水缸。幸亏奶奶手疾眼快,我才被抢起救活。奶奶对父亲说:“无论家里多困难,也要把孩子留下来。”这样,我就算捡了一条命。我打小过年就没吃过饺子,更穿不上新衣服,看到的总是父亲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总是父亲的唉声叹气。父亲每到年终还借款的利息之前,总要把洋钱拿在手里敲一敲,辨别一下钱的真伪,这个举动在我的头脑里定格了大半辈子。后来创作剧本《白毛女》时添加了杨白劳为还黄世仁的账当场数钱的情节,就是小时候看父亲数钱的翻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村里来了八路军,父亲和贫苦的乡亲们一起翻身得解放。那一年我刚15岁,也参加了革命队伍。第二年,我又入了党,先后当过勤务员、小学教师、报社指导员、区宣传委员。我爱跑爱跳,经常登台演戏,自编自导了《围困堡垒》、《炕头会》、《一碗饭》、《水清鳖出》等街头剧和舞台剧,揭露地主的罪恶,鼓舞人民的斗志,慢慢地在晋察冀边区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我本人获得了模范干部的称号,我组建的柴庄村剧团还被树为晋察冀边区乡村的文艺旗帜。      怎么与《白毛女》结下的缘分      我在柴庄村剧团的时候,排演过歌剧《白毛女》,当时给群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倒不是我们演得有多好,是《白毛女》的故事太感人了。   我9岁时就听奶奶讲过“白毛仙姑”的故事,可奶奶没有说“白毛仙姑”到底藏身在哪里。“白毛女”的故事流传出去,应该归功于一位名叫李满天的人。好像是1942年,李满天正担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教育科长兼《晋察冀日报》记者,他在平山西部山区采访时,听到了有关“白毛女”的故事:有一户佃农,他的聪明美丽的女儿被地主看上,便借讨债为名抢走,强奸后预谋将她害死。女孩在老妈子的帮助下,连夜逃进深山,躲在山腰一个洞里,后来生下一个女婴。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吃不上盐,头发和全身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来了,才被救出山洞,重新过上人的生活。李满天把这个故事写成文章发表后,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1962年在大连开农村题材小说座谈会,周扬当众把李满天介绍给大家,说:“他是白毛女故事的写作者,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事情,你们要记住,不能忘了。”   “白毛女”的故事又是怎样被改编成歌剧的呢?据当事人回忆,1944年4月,“西北战地服务团”由周巍峙同志带队,奉调由晋察冀返回延安。在回延安的途中,“西战团”的团员们搞了一出戏,叫《把眼光放远一点》,凌子风、陈强、李百万等都参加了演出,他们想让延安的朋友看看:晋察冀的高梁米,也是很养人的!在“鲁艺”召开的欢迎会上,“西战团”演出的《把眼光放远一点》和其他一些节目,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作为“鲁艺”的院长,周扬在演出结束后会见了“西战团”的编剧邵子南,很自然地问了一句“最近在忙点啥?”当邵子南告诉他:“搞了一个戏曲剧本,想请周扬同志指教”时,他也就很随意地说了一声:“好呀,拿来看看呀!”这样,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时机成熟了,贺敬之、丁毅执笔写歌词,王昆主唱,为参加党的七大的代表演出后反应很强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下子就走红了,红遍了整个解放区。   该说我是怎么和电影《白毛女》结下的缘分了。在40年代末,歌剧《白毛女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