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丽珠教授治疗脑经验举隅
林丽珠教授治疗脑瘤经验举隅 摘要:林丽珠教授为全国中医肿瘤名家,在治疗脑瘤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脑瘤的主要病机为风、痰、瘀、毒、热、虚,其发病以风痰阻窍、瘀毒互结为标,肝肾亏虚为本,提出治疗大法为:补肾健脾益气阴,熄风涤痰祛毒瘀。 中国论文网 /6/viewhtm 关键词:脑瘤;名医经验;林丽珠 中图分类号:R7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4-0008-02 脑瘤是颅内肿瘤的总称,包括由脑实质发生的原发性脑瘤和由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继发性脑瘤。其临床表现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肿瘤所在部位而有所差异,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运动、感觉及精神障碍,肢体麻木、偏瘫,甚者昏迷等。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类似于“头痛”、“头风”、“眩晕”、“厥逆”、“癫痫”及“中风”等病症。林丽珠教授从医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受益匪浅,兹介绍林师经验如下。 1临证发微 脑瘤其为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别,临证常见者主要有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①肝肾阴虚型,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咽干口喝,腰酸腿软,颧红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等。治以滋补肝肾、祛风通窍,药如枸杞、菊花、熟地、龟板、鳖甲、桑寄生、女贞子、桑葚子等,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②脾肾阳虚型,症见:头昏倦怠,精神不振,气短懒言,形寒肢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白胖边有齿痕,脉沉无力等。治以温补脾肾、补脑填髓,药如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肉苁蓉、桂枝等,方用右归丸、肾气丸之属。 又痰饮与水湿同性,本因质重坠而难达巅顶,然风邪上行而数变,风挟痰上,风痰乘虚而入,上扰清窍,终致脑瘤,故见头痛、眩晕、抽搐、呕吐等症状。风痰还常夹瘀,临证常兼有颜面晦暗、口唇瘀暗、舌质瘀斑、肿物固定等。在脑瘤辨治中痰是重要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然痰邪常夹风、夹瘀,且病体常先有肾虚髓空,为风痰夹瘀侵脑形成可乘之机。故治疗以熄风涤痰,祛瘀解毒为大法,随其虚实而灵活加减。 林师认为,高巅之上,惟风可至。脑瘤病位居高,痰瘀随风上犯,故用药多取升浮之风药,因风药多味薄升浮,不仅可上行入头,还可引诸药直上达病所而充当引经之用。病根据寒热之异,而甄选不同风药。若症见舌淡苔白,脉浮缓,畏寒肢冷者,此为偏寒,宜辛温祛风之味,如羌活、白芷、苍耳子、辛夷、防风、细辛、荆芥、藁本等。若症见头重如裹,舌淡红苔腻,此为偏湿,宜芳香化湿之品,可加威灵仙、藿香、蛇蜕、石菖蒲之类,其中威灵仙既可祛风上行引经,又可化痰治积,于脑瘤用之最宜。 不少除痰散结类中药对体部肿瘤有效,而对脑瘤疗效欠佳,可能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血脑屏障原为抵御细菌病毒不易侵犯脑部的天然防线,而血脑屏障亦妨碍抗癌药进入脑组织。因此,治疗脑瘤,每用非常之法,选非常之药,并认为脑瘤中的痰为“老痰、顽痰”,非搜风通络之虫类药难以引药入脑,故临证常用虫类药搜风走窜、化痰解毒、通络定痛、活血消?Y,常用药物有蜈蚣、全蝎、守宫、僵蚕、土鳖、地龙等。此类药通透性强,既可从血液进入脑和神经组织屏障而直捣窠臼,又有功效兼容之能,如地龙用于伴高血压者适合,蜈蚣、全蝎对具有恶性肿瘤特性的神经胶质瘤颇宜。 2验案举隅 陈某,男,54岁,广州人,门诊号:31.76794。2009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2004年2月发现左侧眼睛肿大,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就诊,查CT及MR均提示:“额窦脑膜瘤”,遂入院行左额窦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脑膜瘤”。术后一直于中山大学附属一院治疗,左侧眼睛肿大未见明显缓解,并逐渐加重。2008年1.1月5日再次入住中山附属一院,查鼻窦CT示:“左额窦骨质破坏,硬化,腔内软组织瘤”,遂于1.1月1.3日再行“左前颅底肿瘤切除术+颅骨成形术”,病检示:“(左前颅底)脑膜瘤(血管型瘤)侵犯骨组织”。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门诊延中医治疗。 初诊时症见:活动后稍气促,左眼睑下垂,稍肿胀,左眼视力下降,活动欠灵活,鼻窦处无压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中医诊断:脑瘤病,西医诊断:左额窦脑膜瘤(血管型)二次术后。辨为痰湿内阻,治以祛湿化痰、散结开窍为法,处方:桔梗10 g,甘草6 g,地龙10 g,钩藤1.5 g(后下),石菖蒲1.5 g,守宫6 g,蜈蚣3条,土鳖6 g,龙葵草30 g,麦冬1.5 g,泽泻1.5 g,云苓25 g。日1剂,水煎服。 2009年2月2日诊:上方加减服20余剂,诸症稍减,口干,余无明显不适,舌红苔薄白,脉弦滑。遵前法,增祛瘀散结之力,处方:地龙10 g,钩藤1.5 g(后下),石菖蒲1.5 g,守宫6 g,蜈蚣3条,山慈菇1.5 g,僵蚕10 g,菊花1.5 g,栀子1.5 g,八月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