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绍兴大禹文物考
绍兴大禹陵文物考
摘 要: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大禹陵已有4000年的历史,因而有不少古老的文物。禹庙是大禹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据说始创于大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庙宇,也是后来遍布全国各地的禹庙肇端者。禹庙大殿东侧的窆石之下就是大禹的墓穴。窆石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物。明代的“大禹陵”碑亭取代窆石成为大禹陵的标识。禹祠的“禹井”至少是梁大同年间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大禹陵;禹庙肇端;窆石与禹穴;禹祠与禹井
关于中国的远古历史和文明起源,在司马迁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古籍就为“三皇五帝”建立起了“翔实”的资料。但是,作为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经过他的调查和思考,开篇是《五帝本纪》而不是《三皇本纪》,说明他并没有盲目地将当时关于三皇五帝的资料都记载下来。司马迁认为,黄???、颛顼、帝喾、尧、舜以及禹,是中国文明的开创者。而在他们中,影响最大的是黄帝和禹,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今天所保留的国家祭祀中,形成的就是“北有黄帝陵,南有大禹陵”的格局。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郊的会稽山山麓,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为我国东南久负盛名的胜迹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会稽。会稽因会稽山得名,大禹时即有会稽山,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汉时流行的说法:“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1]《越绝书》说:“禹始也,忧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2]会稽人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引吴君高之语:“会稽本山名。夏禹巡狩,会计于此山,因以名郡,故曰会稽。”[3]
历史上的“会稽”区域反复变化,今仍有会稽山,而区域则属浙江省绍兴市。
大禹死在会稽,葬在会稽,这已为许多古代典籍所记载。《史记》说:“禹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遂以死于外,葬于会稽”;“(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4]《越绝书》说:“(禹)因病亡死,葬会稽。”[5]《墨子?节葬下》:“禹……道死,葬会稽之山。”[6]《吕氏春秋?安死篇》:“禹葬于会稽,不变人徒。”汉高诱注:“变,动也,言无所兴建,不扰民也。”[7]
大禹陵历史悠久,因而有不少古老的甚至是全国独有的文物,很值得研究与考证。
一、大禹陵禹庙考
禹庙是大禹陵的主要建筑之一,据说始创于大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庙宇,也是后来遍布全国各地的禹庙肇端者。
大禹陵禹庙是一处宫殿式建筑,顺山势而逐步升高,高低错落有致,雄伟壮观。密集的斗拱,梁上的绘画,质朴而巧夺天工。从大禹陵进入禹庙区,依次为照壁、午门(包括宰牲房、斋宿房)、拜厅(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
史籍记载,大禹开创了“家天下”的国家――夏。《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说:禹的儿子启即位后,“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8] ,即每年春秋派人祭禹,并在南山(会稽山别称)禹葬处建了宗庙。相传禹的六世孙少康即位后,派庶子无余到会稽守禹冢,并建祠定居。《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史记正义》引贺循《会稽志》:“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9]大禹陵成为人们祭祀和瞻仰大禹的圣地。
自夏王启开始祭会稽大禹陵。夏王启首创的祭禹祀典,是中华民族国家祭典的雏形。夏之后,祭禹祀典曾一度中断;到了越王勾践时代,又开始建造大禹宗庙,祭祀大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时也曾专门“上会稽,祭大禹”[10]。唐以后,地方官到任祭禹已成惯例。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就颁诏保护禹陵,开始将祭禹正式列为国家常典。[11]宋代以后,由皇帝派出使者赍礼来会稽祭大禹者更多。到明代,遣使特祭成为制度。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又亲临大禹陵祭禹。
夏启、少康、无余(于越)、勾践所建禹庙已难考。在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对禹庙都是毁了就建。今庙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始建,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为“告成观”,后复为禹庙,历代均有兴修。以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民国23年(1934年)等四次维修规模为最大。现存大殿建筑系1934年重建,其他部分大都为清代重建,保留明代建筑规模和清代建筑风格。1979年曾大修。
二、大禹陵窆石与禹穴考
“禹穴”就是禹的葬地。在先秦时代,帝王的葬处不称陵,称墓、坟、冢、丘、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