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书论中自然情怀
古代书论中自然情怀 [摘 要]中国古人历来以自然作为审美标准,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古代书论,从中找出自然物象(即本文所说的“象”)比拟书法的不同方面,旨在梳理出古代书论之中自然情怀在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关键词]自然物象 古代书论 自然情怀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汉字字形美更是书法艺术的直接表现形式。 “古者庖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说文解字?序》) 许慎用最生动形象的叙述告诉我们,汉字创制始于先圣对自然万物的体察。汉字源于自然,那么从一开始似乎就暗示着,作为表现汉字之美的书法艺术和自然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裂的微妙联系。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的书法研究者对自然物象有着特殊的情感。书法家通过观察自然领悟书法创作的新风格。怀素观夏云与奇峰而得变化之势;张旭观公孙氏舞剑而得其神;文同见蛇斗而草书进。书论家更是喜好以自然风物比拟书法。王羲之《笔势论》讲“勿使蜂腰、鹤膝。”李世民贬王献之书法时鄙其为“隆冬之枯树、严家之饿隶”。不论喜恶,皆是以自然物作为审美评判标准。 在书法走向自觉,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后,它就不仅仅是汉字的书写形态,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有其特定的形式、特定的审美追求以及独立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也不仅仅处在模拟物象的层面,而是逐渐上升为对自然物特征、自然变化规律的追求。由描摹“风物”转变为描绘“风神”。 书法真正意义上走向自觉,真正成为一门艺术,书学理论的形成是其重要标志之一。那么古代书法理论中的自然观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它们有着怎样的表现形式,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呢?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思考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势”与“象” 蔡邕在《九势》中开篇就说“夫书肇于自然”。“肇”乃开始、最初之义。蔡邕之意是说:自然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变化,则又生成无穷无尽的变化形态。这些变化无穷的形态就是书法笔法形态的依据。蔡邕以阴阳变化来阐释书法笔势的形势变化,虽没有具体的自然物象与书法形式的比较,但从整体上论述了书法与自然的本质特征――即二者都依存于形式的变化。这里已经开始关注书法中的“势”与自然物象的关系。书法中的“势”不仅包括蔡邕提到的笔势,还包括字势、体势等。这里我将它阐释为书法中一切具体形状和样式。 与蔡邕《九势》同时期的书学理论中多“书势论”这一类型。其主要是对某一种书体特征进行描述性的概括。如成公绥《隶书体》、卫恒《四体书势》、索靖《草书势》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在于都运用了大量的自然物来表现字体的特征。例如崔瑗《草势》:“兽?鸟?,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用鸟兽飞移迅速的特点来说明草书体势的流动美感。刘德升《隶势》:“厥用既宏,体象有度。奂若星陈,郁若云布。”则用天象排列的特点表现隶书体势开阔,规整的要求。这都是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书势的。如上所言,中国古人的比喻从来就不追求形态的绝对一致,而是追求两类事物的本质特征的相契合。而书势的表现就更需要整体性特征的概括,这也是书势论问题普遍使用自然物形比拟的重要原因。 除从字体的宏观视角之外,古代书论还注重从细微之处分析书法奥妙。即古人对书法笔法的阐释。此视角中依然存在有大量自然对象的比拟。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卫夫人《笔阵图》将书法的七种基本笔画分别用不同的自然事物进行比喻。“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竖如万岁枯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对笔势描摹既包含了笔画的形态特征,又涵盖了笔画感质的特点。点之厚重敦实者也确实像石头。但是除了形态,他们更注重质感的相似性,简单的“石”不能说明点画的苍劲浑厚,高峰坠落之石才最能体现其力量感。 在这一层次的书法理论中多以自然之象表现书法中一些“势”,即具体的形式内容。以自然的审美情趣为标准追求与自然风物的形质上的相似性,属于在外在形态上的拟自然。 (二)“神”与“象” 除了形式上的特征和规律,书法还应包括形而上的情感、意味的内容。在魏晋南北朝末端,一种新型的书论形式出现,就是品评书法家的书法理论开始出现。而有趣的是,我国古人仍然喜欢利用具体的自然物象来表现某一书法家的整体风格气韵。如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就是典型的“某书家书如…”如评价王羲之:“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后世依此称王羲之的书法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此种品评方式虽然不如《论书表》或《书品》之类言辞更为理性,比较更具逻辑性,但是却是最为直观的,也最好读、最易让读者对每位书家的书写风格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被广泛传播。这是以种以自然物象比拟书家个人风格的例子是以“象”喻“神”的典型代表。 进入初唐时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