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思考.docVIP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思考

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关于王澍建筑作品思考   摘要: 本文以2012年普利兹克获奖①建筑师王澍的建筑作品为例,应用“建筑现象学”理论,分析王澍的建筑设计理念及手法,探讨“场所体验”与“记忆重现”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意义,进而指出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Abstract: The article takes Wang Shus works for example to analyze his design ideas and technique of architecture with theory of Architectural Phenomenon. He was presented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laces experience and rememory is discussed in architectural design.And then it points out the inspirations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design.   关键词: 王澍及其作品;中国传统建筑;场所体验;感知与记忆   Key words: Wang Shu and his works;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experience of places;perception and memor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90-04   0 引言   20世纪初胡塞尔开创了现象学,随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将其延展。60年代以来,现象学与建筑学找到了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领域中,斯蒂文?霍尔等人将现象学在建筑学领域继续传承。   自2000年以来,王澍设计了很多公共建筑作品,其形式上大致有两种,一是“风土建筑”②,如宁波五散房、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二“风雅建筑”,它与“风土建筑”相对应,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追求建筑的气势恢弘,同时注重建筑的纪念性和文化性,如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当代美术馆、宁波博物馆等。   与传统的建筑相比,可以说王澍的这两种建筑均存在“新简中式”的风格。所谓的“新简中式”,是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大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基础,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的设计手法。它不是纯粹的传统元素拼贴,而是使用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语言来满足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具有传统的神韵。为使用者提供情感化的场所体验,唤起人们对过去的记忆,具有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王澍的建筑创作其实是一个与他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的过程,他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历,也就是所谓的记忆为基础,将其不断的融入建筑的布局、空间、材料运用及外形塑造之中。   1 “自由生长”的建筑布局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自然,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形成了“依山就势,自由生长”的布局方式。富有生命力的建筑,自然生长并依附于环境之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王澍先生的作品中,继承了中国人对自然特有的精神追求,依据地形地貌,自由组合,灵活变化,让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的融合。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规划与设计中,体现了王澍在建筑布局中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学校的原始地形环绕一座高约50M的小山,两条河流围绕山体的南北两侧绕过,最终在山的东端会合。针对这一场地环境,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与山水的处理方式,建筑环绕山水而行。(如图1)建筑单体利用“合院”作为基本母题,顺应山体摇摆布局。在利用现有地势情况下,建筑通过单体――院落――群组的方式自由生长,将其可变性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具有秩序性,并且境经过组织,形成不同的画面,连续的展现在到场者面前。校园的北区,以东面的入口为布局序列的起始,沿着蜿蜒的小路一呈现的是图书馆以及教学楼,构成高潮出现的前奏。管理办公室与艺术家工作室以垂直高度的绝对优势统领全局,成为整个水平序列的焦点与核心,起到控制整个建筑布局构图的中心作用,西面末端的运动场则构成序列的尾声。(如图2、3)从进入校园那一刻起,相似形制的不同单元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断延伸,平面自由生长,整体高低错落,建筑逐渐呈现、逐渐清晰。给人们带来不同体验的同时,人们在其中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象山校园中,山边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等被原状保留,溪塘边的芦苇也被恢复种植,延续了基地原有的元素。这不仅是对场地和当地日常生活的尊重,而且可以在使用者的内心激起记忆的共鸣。   2 “情理交融”的空间组合   王澍对建筑空间组合进一步处理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