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雅士名黄敬临
雅士名厨黄敬临
20世纪中期,成都名餐馆名菜肴之脍炙人口者,有“静宁”的堂片鸭子(烤填鸭)、油淋随园鱼、红烧鲤鱼肚、蝴蝶海参,“哥哥传”的团鱼抱蛋(坛子肉),“古女菜”的鸡豆花、炒鸭脯、鸡肾汤,“不醉无归小酒家”的葱烧鱼、红烧舌掌、蒜泥肥肠……这些都与雅士良庖黄敬临先生有关。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成都市志?双流县志?人物》有《黄循传》,摘抄解说如下。
黄敬临,名循,一字晋龄,光绪元年(1875)生于四川成都府华阳县。[1]少时受业于徐子休(名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辛亥革命后,全国有城市发生屠戮旗兵旗人事。徐氏于成都和平解决,维护民族团结;办少城学校,办同仁工厂,辟少城公园,拓东城根街,安置旗人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生门下,深受名师影响;后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喜诗文,工书法,每日必写小楷数纸,数十年如一日,曾遍写《资治通鉴》及十三经。性潇洒,喜交游,幽默风趣,酷爱古董字画,园林山水。更善烹调,常与徐氏门徒,同窗好友,诗酒酬酢。每遇珍馐美味,必探本溯源,亲自入厨,时日一久,遂成美食家,烹调手。曾被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师范聘为烹饪课教师,给学生传授“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一说“蒸、炸、烘、烤、煎、氽、?X[音掸]、蒙、贴、瓤”)技艺,学以致用,很受欢迎。
20世纪20年代初,黄敬临曾出任过射洪、巫溪县知事。[2]不数年,辞官回蓉,生计日窘,乃在少城公园(今成都人民公园)开“静宁”饭店(一说“晋龄”,待考。然皆就其字“敬临”谐音兼寓意),自己排调掌灶。他既无菜谱,更无师承,也不拘泥于传统,但能够立足现实,借鉴移植,用一般材料,通过加工做出色、香、味、形俱佳的食品。以“叉烧扳指(大肠头)”、“堂片鸭子(烤填鸭)”、“叉烧肉”见称;又增添豆腐鱼、泡小黄瓜,很适合当年市民和公教人员的口味,生意一直兴隆。后经其相知川军旅长陈鸣谦(名万仞,四川仁寿人,1889―?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川军旅长、师长,住宅在金河街南侧,与黄家邻近)推荐,出任荥经县长;但去后年余,静宁饭店竟倒闭而出让。
??为了养家活口,黄先生与家人商议,打算重拾旧业,开办“姑姑筵”包席馆。为何取名“姑姑筵”?说法不一。过去成都娃儿,有办“姑姑筵”的游戏(也有叫“办家家酒”的):几个娃娃各带家什,择地捡柴架灶搞炊事,吃个热闹;除扮演主客、厨师,甚至一个人也可以利用微型锅灶(不生火,不备料)搞“姑姑筵”,模拟炊事。黄老师以此命名,显然表明自家是搞“饮食游戏”,而且属于私家庖厨。仅就餐馆命名,也可见黄家的幽默风格。黄敬临带着彭辉廷在包家巷西头路南的自家住宅开包席馆(预定席桌,不售门市零餐)“姑姑筵”。其中“青筒鱼”、“红烧牛头”、“豆渣猪头”、“麻椒牛筋”、“泡菜煮黄辣丁”等,备受食客青睐。传说刘湘欲尽地主之谊,为张学良设宴,张提出:“实在要赏饭,希望吃到你们成都有名的‘姑姑筵’。”说明“姑姑筵”当时已享誉饮食业多年。这种家常饮宴,全为黄老先生设计的家常风味川菜肴,一般须经亲友熟人的介绍请求,在三日前定席,且限定只做二三桌。
黄老师身份尊贵,在“姑姑筵”请客的顾客,上席又必须给他老先生留座位,表示尊敬。入坐不入坐,听凭黄老先生自定。兴致高时,黄老师或许出面讲解拿手菜的制作和特色,可算是难得一遇的“传经说法”。传说蒋介石在重庆“姑姑筵”菜馆包了四桌,吃后倍加赞赏,又令黄次日再来四桌。当即遭黄老师拒绝:“姑姑筵订席规矩是三天前预订。厨师要休息,恕难办理。”蒋介石也无可奈何。
“姑姑筵”门口有自撰自书的大白话门联:
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燕窝,供你们老爷太太;
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烘烘烈烈闹一阵,落得些残汤剩饭,养我家大人娃娃。
横批“混寿缘”。这副楹联,一般人看来,写出餐馆行道的紧张工作和服务态度,滑稽有趣;但有心人自会感觉那字里行间喷发出老先生的愤慨激情。
“姑姑筵”设宴在黄宅大厅上,又有楹联云:
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算我的真本事;
亲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看似自贬的文字,却又透露出文人虽穷得为人作庖,可又是凭真本事挣干净钱那种自豪之情。
后来西较场扩充营地,包家巷被占,黄敬临先生将“姑姑筵”迁到青羊宫马长卿(名绍相,成都仕而商之名人,热心市政建设,由他负责创建的成都望江楼公园之崇丽阁,至今屹然矗立,长时期成为成都市标志性建筑物)花园,与花会同时揭幕。因为“姑姑筵”门联最耐读者寻味,所以幽默大师刘师亮的《姑姑筵竹枝词》曰:
初游花会,见“姑姑筵二联语有感,戏作《竹枝词》十二首,取月越发菜之义,即以持赠。
看会欣逢二月天,姑姑筵外贴双联。
君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