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麦柯里摄影生涯中三座里程碑.docVIP

史蒂夫麦柯里摄影生涯中三座里程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蒂夫麦柯里摄影生涯中三座里程碑

史蒂夫·麦柯里摄影生涯中三座里程碑   当2009年柯达停止生产其代表性胶卷K0dachrome时,他们将最后一卷胶片给了摄影师史蒂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这一“偏爱”之举可能比他简历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获奖奖项,更能说明他的“江湖地位”。   或许,麦柯里已经被人谈论得太多。他为《国家地理》拍摄的知名作品《阿富汗女孩》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频繁出现。人们称赞他照片中的那份光彩陆离;诧异于他那奇险的战地经历;佩服他在挖掘世界各地重大题材时的敏锐眼光……被这些光环笼罩的麦柯里写下自传――《珍藏麦柯里:深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他向读者讲述了他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几座里程碑,同时拿出当时的拍摄笔记、文献资料来向读者讲述他寻找拍摄题材,仔细构思设计展开摄影项目,以及那些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深入战地:摄影生涯的转折   1979年,在不断恶化的安全局势下,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协助阿富汗政府镇压受美国支持的圣战组织的叛乱,麦柯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穿上长袍装扮成当地人,在革命派向导的带领下从吉德拉尔(Chitral,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偷偷进入阿富汗。   “当我乔装打扮离开巴基斯坦,打算偷偷进入阿富汗的时候,我处在一种又恐惧又兴奋的情绪中,那里没有真正可以同外界沟通的通讯手段。”麦柯里写道:“我的所有财产就是一只塑料杯子,一把瑞士军刀,2台相机,4只镜头,一包胶卷和一些花生米。”   那时麦柯里还没有成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也没有出版过什么画册,只不过是一个为一些小杂志提供照片换取旅费的无名小卒。他花了3周时间跟带他入境的阿富汗同伴相处。由于语言不通,他就靠手语与阿富汗境内奔波的战士们建立了友好关系。“我跟着不同的圣战组织成员和民兵队伍,通常要赶夜路,以免被苏联的直升机发现。有时候我们一晚上会步行30英里,靠茶和面包充饥。”同战士们相处的几周时间里,麦柯里拍摄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留下数百张照片。他注意捕捉人物的眼睛,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人物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浓烈的豪情,因为他们决心要打一场持久战。10年之后,当1989年苏联撤出阿富汗时,累计约有100万阿富汗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5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在第一次来到阿富汗时,为了以防万一,麦柯里将拍好的胶片缝进衣服里,未曝光的胶卷放在相机包里摆摆样子,将照片一点点带回美国。当他首次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当时最早记录阿富汗国内冲突的一组作品后,《时代周刊》的编辑意识到了这位尚未成名的摄影师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1980年,麦柯里受邀为《时代周刊》执行拍摄任务,再次返回阿富汗。“前往阿富汗是有很大风险的,有时晚上在军营睡觉,炸弹就在营地几百英尺以外的地方爆炸,气浪将玻璃窗都震碎了;我还多次被人持枪抢劫,在检查站被武装人员开枪击中所乘坐的汽车……”   可能所有的战地摄影师都有那么一点“丧心病狂”,尽管与死神擦身而过,他却将如此经历看成自己的财富。在之后几年里,麦柯里为美国《国家地理》、全美广播公司等新闻媒体拍摄项目,多次返回阿富汗。如果超越新闻属性来看待他在阿富汗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尤其是肖像作品显示出一种难以企及的深度和真实感。随着这些照片的发表,麦柯里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这些照片让他在1980年获得了罗伯特卡帕摄影奖金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已经发表的最佳海外摄影报道,而报道本身需要超常的勇气和进取心”。同时,麦柯里也在阿富汗的拍摄经历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抒情风格”,并奠定了他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即他自己所说的:“我力图用单张照片在人们的记忆中打下烙印。”   行走印度:记录异域文化   麦柯里与印度结缘,时间上其实要比阿富汗早。1978年,麦柯里辞去工作,实现自己到南亚次大陆旅行的梦想。“我有了积蓄,感觉是时候出发了。”于是他背着200个Kodachrome彩色胶卷前往印度。   麦柯里对印度纵横交错的铁路格外迷恋。他一边阅读美国作家保罗泰鲁(Paul Theroux)1975年出版的经典游记《繁荣的铁路商店》(The Great Railway Bazaar),一边进行自己的印度之旅。在前后几年中,麦柯里将目光锁定在日运量达3000万名旅客的南亚铁路系统上。在1983年8月至12月,麦柯里从巴基斯坦境内古老的开伯尔山口出发,横穿印度北部,沿着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铁路一路向东南行进。“每次火车进站的时候,我都试图捕捉那一刻呈现出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生活漩涡,每一次我都要跨过露宿站台的人,穿过堆积如山的行李。”火车站一幕幕不断变化的日常生活场景,是麦柯里梦寐以求的。“印度的火车站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在那里,鲜活的生活就在你的眼前上演――吃饭、睡觉、洗漱、带孩子和做生意。茶贩卖着茶,牛和猴子翻找着食物,人们争抢着火车票,人群说话的声音听起来就像发生了斗争。”   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