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几何纹样艺术符号人类学研究
几何纹样艺术符号人类学研究 【摘 要】水城小花苗服饰独具特色,尤其是他们的花背图案繁杂,被称为披在身上的史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小花苗图案有两种方法,询问调查传承人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面对小花苗文化的缺失,两种方法要灵活运用。 【关键词】小花苗;图案;研究方法 一、水城小花苗族源及服饰特征 (一)水城小花苗族源 具历史文献记载,苗族之称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初期被称之为“九黎”,四千多年前被称为三苗,战国时期被称为“荆楚蛮”,秦汉两宋时又被称为“盘瓠蛮”,唐宋之后始称“苗”。 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原因,苗族历经过大范围、长时期的迁徙,总的趋势大致是由中原而南、由长江下游向西而迁徙。传说为了区分各个分支,制作了不同风格的服饰,每一分支不得相同,祖辈传下去,形成了现在苗族服饰形象。现今贵州地区的苗族,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各个地区的服饰差异极大。《贵州通志?前事志》中记载贵州一省苗族的名称达八十多种。在这些泛称中,又按各地服饰的不同和生活方式的差别,将纯属苗族这一共同体的成员,又划分为“大花苗”、“小花苗”、“白苗”、“黑苗”、“红苗”‘歪梳苗”、“长角苗”等等。“小花苗”的称呼就是这种历史上俗称的遗存。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文化传统,是通过本身的系统象征符号和意义结合起来并使意义符号化的。 本文以水城地区小花苗服饰为案例分析服饰纹样,解读纹样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水城小花苗服饰特征 小花苗这一支大多分布在贵州的水城、威宁、纳雍等20多个乡镇内。水城小花苗的头饰与别的苗族支系有很大的不同,将大堆大堆的黑色毛线缠于头部是梭嘎苗族的特点,俗称“戴角”,成年妇女都要戴角,水城小花苗虽然也是用毛线绞成一大股缠在头顶,但这是未婚女孩专用,并且毛线是用鲜艳的红、黄、黑色开司米毛线,已婚的则直接把头发在头顶挽螺旋髻,有的还在头上别一把红梳子。上衣是花背,下着中长百褶裙,并染做多截形式,未婚少女一般到膝盖左右,以白色和蜡染为主,已婚妇女比未婚者长出约一尺长的一截,长出的部分多以蜡染或红、黄等布料为主,如此显著的特征,站在远处就可以清楚的区分出已婚和未婚人士。南开乡小花苗称“花背”为“坎肩”、“长江黄河”,汉称“花褡褡”,此物是他们这一支的显著特点,由两块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的白布对着缝合,样式是对襟长衫无领无袖,两肩领背均为繁复的花纹,大多用红、黄、黑三种丝线织成,黄色为主色调,红色镶边,黑色勾线。用色十分大胆、夸张,挑花、蜡染、编织、镶嵌等技法混合使用,平铺为一个将衣服制作的从头饰到花背到百褶裙都充分张扬着小花苗族独特的个性。小花苗服饰用色十分大胆,不忌讳中原黄色使用的规定,没有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念,花背用色黄红黑相间,裙子蓝黑白并用,服饰喜庆鲜艳,每逢节日,男女老少集体盛装出行,参加各种节日活动。 由于水城小花苗服饰本身图案多样,历史渊源深远,又有“披在身上的史书”之称,研究小花苗服饰既有助于了解苗族迁徙的梗概,也印证了以服饰而定俗称的说法。 二、水城小花苗图案解析 水城小花苗服饰图案集中于花背上。花背制作以挑花为主,镶嵌拼贴为辅。挑花属于苗族刺绣的一个品种,独具反面挑正面看的特点。一般在底布上事先绘好花纹,技术熟练的则直接数纱挑出图案轮廓,然后再中间填补各种有规则的图案花纹,其制作工艺类似现在大街小巷流行的十字绣。挑花图案一般以几何纹为主,具有对称、规则的特色,不仅有生活中常见十字形、方形、圆形、花形等花纹,还有古老传说中一些抽象场景。大量定型化的几何纹样的使用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母体文化特征。挑花结合镶嵌技法制作的纹样现在识别出的有城池、山川、河流纹样,装饰花纹有江河纹、田连阡陌纹、蕨菜纹、火镰纹、小米花纹等,通过研究这些纹样,可深度挖掘小花苗文化与历史。 (一)城池纹 据水城县居民说这是苗族的祖先格炎尤老、格蚩爷老率兵守卫的城池模样。中间黑色十字代表街道,四周方格表示城墙,四角方块代表角楼。水城县北部的南开乡村民介绍,城池纹来源于苗族古老传说,苗族祖先蚩尤率领“九黎”这一部落不断发展经济,壮大部落,最终进驻中原建立城池,后蚩尤被黄帝战败,城池失守,部落只好南迁避祸,古老的苗族人民忘不了自己的家园,所以将这一历史盛况记录在自己的服饰上。小花苗在花背上缝制此类图案,是渴望回到水土肥沃的故土的表现,在这种渴望变成失望后,祖辈仍然沿袭这种做法,是为了纪念曾经的光荣与辉煌,由地图演变成一种思想性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二)山川纹 主要与田连阡陌纹一起使用。水城小花苗花背上的山川纹大多是整齐排列的几道线。另外也有锯齿线和横线组合,代表山川河流。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中提到贵州省苗族服饰中几种常出现的山川纹,象征祖先从发祥地开始迁徙过的江河湖泊及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