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文化“草根”魅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人转文化“草根”魅力

二人转文化“草根”魅力   [摘 要]二人转在近三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独特的“草根”魅力反映出东北人豪放粗旷的性格特征与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它强大的包容力使其深深扎根在东北广大人民心中,强大的生命力如野草在东北黑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生长。本文通过对二人转发展历程和东北地域环境的分析,提出二人转作为东北民间的特有文化形态,在东北黑土地上所具有的鲜明的地域性魅力。   [关键词]草根文化;二人转;地域性   引言   在当代中国的语用环境中,草根从其久远的基本义“草的根”被广泛引入到社会学领域,有的学者认为“草根”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这一解释显然可以联想到“百姓的、普通的、民间的、群众的”等民众群体。对于草根文化,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认为:“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化的特质,属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二人转文化作为东北民间所具有的文化形态,从其产生特点、流传范围、艺人的出身可以看出,二人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具有生生不息的草根魅力。   一、二人转的名号与由来   人说东北有三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东北的老百姓却说:大米饭、止痛片、二人转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三宝,可见二人转同大米饭一样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二人转在东北各地流传,民间有许多别名:秧歌、双玩艺、蹦蹦,对口唱、对口戏、春歌戏、半班戏、双艺、灯碗秧歌、转桌子戏、双调、边曲、悠喝、八大班戏、大布衫戏、拉场戏、天平、棒棒戏、二人戏、东北地方戏等,其中“蹦蹦”一名流传时间最久远。李微的《东北二人转史》中记载,二人转最早出现在锦州,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就有蹦蹦艺人,艺名叫孙大娘。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据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二人转产生的文化土壤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符号等形成一个地方特有的地域文化。二人转的唱腔高亢红火,内容通俗易懂,直接反映东北人民豪爽、粗犷、热情、实在的性格特质。   1、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是二人转形成的客观因素之一   东北是中国东北方向的国土的统称,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从自然地理风貌上看,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蒙古戈壁,东部为太平洋。从气候上分析,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冬季北风呼啸、天寒地冻,恶劣的气候环境与生存条件使东北自古就地广人稀,人们之间需要大声说、大声喊才能沟通,在广阔、寒冷的环境中练就东北人的大嗓门。   2、东北人性格是形成二人转特色的重果因素   历史上,东北地区比中原地区开发要晚得多,长期作为戍边、流放的蛮荒之地。其居民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广袤的白山黑水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后来拥入的大量汉族人多是遭流放的罪犯或是逃难而来的灾民,据《吉林省编年纪事》中记载:康熙九年(1670年)3月16日“定流徙宁古塔人犯不得于11月至下年7月间寒冷季节遣往,以避免人犯衣絮单薄,冻死途中”,康熙十五年(1676年)“徙直隶等省流人数千户居吉林城修造战船”。除了被迁徙、被流放的人民外,还有为生活所迫来东北寻求活路的闯关东的人们。可见东北地区的居民要想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需要敢闯敢干的胆识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后汉书?东夷传》是这样评价东北人的“其人?大?勇而谨厚”,说明东北人自古剽悍通武,敦厚朴实。《扈从东巡日录》中记载“其人勇悍善骑射,喜渔猎,而饥寒辛苦,骑上下崖壁如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的水土养育了民风剽悍、粗犷豪放的东北人。   东北人除了剽悍、勇武,另一个性格就是热情、坦率、实在。据《柳边纪略》记载:“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凡出门不赉路费,经过之处,随意止宿,人马俱供。”东北人这种坦率实在、热情好客的待人待事方式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在这天寒地冻、人口稀少的地区,环境的艰苦尚能忍耐,精神生活的匮乏却是不能承受的,人们为了摆脱“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乏味,在劳动之余,免不了要开几句玩笑,互相打打闹闹,高兴的时候还要唱上两声,喊上两嗓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