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品拜物教价值关系矛盾本性及其颠倒幻象
商品拜物教价值关系矛盾本性及其颠倒幻象 摘要:商品拜物教是附带于商品生产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固有性质。由于商品生产本身的二重性,使得商品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被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并实则被同化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商品价值形式自身的矛盾本性,在将商品生产者的主体创造力量凝结为社会化的价值实体之际,其幽灵般的价值对象性之对象化的过程,必然地衍生出一系列颠倒性及与之相适应的拜物教幻象。 关键词: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商品生产;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2-0018-08 Commodity Fetishism: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and the Reversed Fantasy of the Value Relationship NIE Hai-jie (Philosophy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Abstract:Commodity fetishism is an inherent nature incidental to commodity production. Owing to the duality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itself, the huma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n the commercial world are reversed as commod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goods, and it is actually further assimilated into the valu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dities. But at the time when the subject creative power of commodity producers is crystallized into the socialized substance value in which its ghostly value configuration is objectified, the inherent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commodity value forms will certainly derive a series of subversive and corresponding fetish fantasy. Keywords:Marx; commodity fetishism; commodity production; relative value form; equivalent form “拜物教”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几乎在远古时代就已存在。虽然很早就有学者对之进行过研究,然而,马克思是第一个创造性地将拜物教与商品联系起来的人。他通过对商品形式即商品生产本身蕴含的经济关系的形式规定的科学剖析,通过对价值关系本有矛盾的分析,深刻地揭示出了商品形式中所蕴含着的一系列颠倒关系。正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中感性与超感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的对立及其发展,不但使得价值形式本身披上了一层“谜一般的性质”,而且由此衍生出充满颠倒迷幻的拜物教幻象。 一、源于商品生产本性的拜物教特质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然存在着拜物教倾向。在那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较小,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出对自然界的盲目崇拜。例如,对“树木、太阳、大象、石头……等等都曾当作神灵来崇拜,以求获得庇护”[1]2。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普遍存在着的景象,并且在非洲土著那里表现得较为明显和突出。16世纪在环西非海岸的非洲从事贸易活动的葡萄牙人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地的非洲土著把小型的祭拜品当做护身符去崇拜。葡萄牙人因此将这种附身符称为“feitico”――“做”或“制作”,意即“用符号来模仿”。在当时的西方人眼里,无论是何物,非洲土著赋予了它们人的灵魂和性情,人们通过对它们顶礼膜拜或实施巫蛊,并在意念中与其达至合一。这种对物的神化其实已然就是一种拜物教倾向,即他们赋予自己的制作物以神性或魔力,从而将普通的物品当做“物神”去崇拜。事实上,英语中的“fetish”(物神、盲目崇拜的对象)正是发源于此。一般而言,“拜物教到目前为止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指原始人的巫术,是在宗教意义上使用的;二是指宗教意义之外的其他用法,如马克思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的三大拜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