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尽现青海民俗文化珍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丹噶尔尽现青海民俗文化珍品

丹噶尔尽现青海民俗文化珍品 HYPERLINK ??2010年02月26日17:06?? HYPERLINK / \t _blank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这里是茶马商都,这里是历史边塞重镇,这里是神圣的西王母祭拜地……  丹噶尔尽现青海民俗文化珍品  民俗文化,依附着民众的生活、情感与信仰,是一方土地的血脉和灵魂,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重要体现。  湟源,这片曾经是西王母巡游牧驻的热土,在千年的风雨沧桑中孕育和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民俗文化。2009年,在人民网旅游频道举办的“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中,湟源以高分位居20强第三名,成功入选“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  这无疑又为湟源增添了一项高品位的文化名片,这将对挖掘、保护和传承湟源丰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这也是湟源文化旅游从低层次开发向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湟源文化旅游将开启新的篇章,民俗文化将托起湟源现代旅游产业的朝阳。  说不尽道不完的丹噶尔古城  湟源,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省会西宁40公里。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交,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这里还有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谱写了民族团结华彩乐章的唐蕃古道、沟通中西贸易和文明的丝绸南路在这里蜿蜒穿越。千百年来,这里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的交通要隘,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动人佳话。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片雄浑厚重的文明沃土上孕育了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她就是青藏高原上茶马互市和文化交流的重镇——丹噶尔,她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沉淀着历史的辉煌,记录着岁月的变迁。  丹噶尔古城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布局严谨的建筑结构,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乃至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展示着边塞古城发展的壮美。  丹噶尔古城是茶马商都。丹噶尔为丝绸之路要塞,唐蕃古道驿站。开元23年唐王朝与吐蕃在今日月山设立了青藏高原上的第一个“茶马互市”。明清时期“茶马互市”逐渐移到丹噶尔古城,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贸易集散地。丹噶尔也有了“茶马商都”、“小北京”的美称。  丹噶尔古城是一座军事重镇。据记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到清雍正初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并设丹噶尔营,驻扎参将一员,千、把总共三员,建参将署一、千总署一、把总署二。道光三年(1823年)将丹噶尔营升格为镇海协营,驻副将一员,负责环青海湖等地的军务,并保证丹噶尔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  丹噶尔古城是宗教胜地。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以后在古城内又修建了城隍庙、金佛寺、火祖阁、玉皇庙、关帝庙、财神庙、北极山群庙、清真寺等,众多的寺院庙宇也体现了湟源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特色。  丹噶尔古城是文化名城。长期的民族融合,使不同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尤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神秘神圣的西王母祭拜,演绎炎帝崇拜的湟源社火,传承古羌遗风的丹噶尔皮绣,庄严肃穆的祭孔活动,神秘奇特的庙宇法会,荡气回肠的湟源“花儿”,高亢悠长的湟源曲艺,记忆民间文化的摩崖石刻……这些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体现出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诉说着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风雨历程。  湟源,一曲伴着青海湖神韵传唱千年的“花儿”!  湟源,一幅展现青藏高原民俗风情的壮丽画卷!  排灯实景舞:绽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彩  湟源排灯如浑金璞玉,历史悠久,起源于清代中期,发展于民国,历经200多年沧桑岁月,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和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一项民俗文化艺术,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湟源也成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排灯艺术之乡”。  起初,来丹噶尔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广告招牌,内燃蜡烛,挂在商号门前。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发达,商家数量的不断增多,各大商号相互攀比,这种广告招牌越来越多,越做越大,后来不得不把“牌灯”排起来摆放,逐渐的单个“牌灯”演变成数量众多的“排灯”,再后来也就有了作为艺术品专门用于灯展的排灯,并有机地汇集了木工、雕刻、绘画、装饰、书法、音乐等各种艺术,融入了当地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制作精细考究,雕刻生动流畅,画面绚丽多彩,内容丰富多彩,作为浓缩多元文化的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当排灯挂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