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晋武人社会地位研究
魏晋武人社会地位研究 摘 要:魏晋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极其动荡的大乱世。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酝酿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魏晋风流,诞生了正史名士和竹林七贤等拔萃的文人集团。名士们凭借文化和门第声名鹊起,操持政权,在奋掷麈尾的清谈和任诞放达的服药饮酒之间拔高身价。从东汉后期至东晋末,君主专制逐渐走向捉襟见肘的地步,到东晋甚至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谢与马共天下的统治格局,士族高门政治实权的扩张还导致了士族文人与军功武人社会地位的分流。士族高门居于权力核心,胜流名士把持朝政是魏晋尤其是东晋最典型的社会政治形貌,那么魏晋的武人居于怎样的社会地位?其表现、成因及影响即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将分别对这几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对士人与武人的社会地位不平衡性进行比较,以及对魏晋时期关于武人的特定术语如将种、兵子等称谓的举证来研究魏晋武人的社会地位。 关键词:魏晋 武人 社会 地位 文化 一、魏晋时期的士人与武人 学者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数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外扰和内乱共计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就魏晋来讲,三国鼎立,晋灭吴蜀,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王敦、苏峻反叛等大事件耳熟能详,魏晋是名副其实的“喋血时代”,这个时代仿佛武力主宰着一切。然而现实恐非如此,论整体性的社会地位,佩剑带刀的武人与舞文弄墨的名士难以相提并论。本文在下面进行阐述。 东汉末期中央政权腐坏,宦官弄权,豪族地主凭借对大量土地的占有权和对客与部曲的支配权,大肆扩张本族势力,修筑坞壁发展封建地主庄园经济、扩充武装,曹魏政权依靠豪族起家,汉末以私人部曲资助曹操起兵的荀?和以财力、部曲资助刘备起兵的糜竺就是家资甚厚的豪族大地主,荀?更是出自颍川高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称当时江东“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四《吴失》记有“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势力倾于邦君,储积富乎公室”。士族高门由初参政到后掌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先天的经济根基和后天的发展壮大。东汉末正值战乱,统治者需要得到大族豪强的军事、经济方面的支持,于是自曹魏起,统治者便对士族阶层给予了许多政策上的优待与特权。 魏晋玄学泛滥后,世人竟相向善玄言、以清谈自居的士族名人靠拢“以就其身价”,有的为揽社会地位、政治权利而狂热,魏晋时期尤其是东晋,崇仰名门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社会心态。尽管到了东晋王朝末期士族地位衰落皇权逐渐回归正统,但是士族文人身上仍然包裹着他们数世累积的光辉,而武人的社会地位依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反转。刘宋王朝时期,寒门庶族执掌了相当的权利,著名的士族高门不再占据政权的中心地位,而玄学思想也不再是唯一的主导思想,儒学渐渐回暖,但是魏晋风流在文化信仰方面给世人带来的吸引力却没有消逝,学者宁稼雨指出“反而这种高尚的文化情操有助于弥补庶族政权的精神文化缺口。”刘宋的血光令上至刘义庆等皇族成员下到普通黎民百姓皆俱唏嘘万千,“世路艰难,不复跨马”,寄情文章,以远祸乱。可知到刘宋时期,骑马(习武)有不良政治动机的意味,轻武依然是保身求全之法。 二、武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与士族的身价较量 1.武人地位在政治上的流变。 秦代是个典型的重武轻文的时代,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以法家治国。一匡六合导致频繁征战,时人步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军功, 社会尚武风气浓厚。武人,尤其是有军功的武人,其社会政治地位不置可否。秦始皇焚书坑儒,文人儒士的处境可见一斑。汉承秦制,高度集权。 《汉书?景帝纪》:“先是, 吏多军功。”《二十四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后汉书》卷一百一十四《百官志》:“汉之初兴,承继大乱,兵不及戢,法度草创,略依秦制,后嗣因循。” 《后汉书》卷六七《党锢列传》略云:“及汉祖杖剑,武夫勃兴”“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逮桓灵之间……?直之风,于斯行矣” 。 《廿二史札记》卷四《东汉功臣多近儒》:“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 上述文献记载了秦至汉的入仕概况和文武分途的情况。大致序列为军功入仕、任侠成俗(秦到汉高祖时期)――文人勃发、儒学归正(武帝时期)――清议盛行(桓、灵二帝时期)。最初的清议针砭时弊、舆论乡闾,东晋时发展成为名士、知识分子间的玄学辩论。清议品评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清廉高尚,而不是看其是否勇猛有武,评价标准明显不利于武人,评价结果决定被评价者的地位优劣。 董卓入洛后大量启用党锢之祸中被镇压的党人名士,曹操掌权后推行九品中正,唯才是举,士族文人得以翻身。魏时,曹操辟召各地知名之士主要由颍川荀?、清河崔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