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枧一个蓄势待发再兴宝地
                    高枧一个蓄势待发再兴宝地    有人说:村庄是人类生命的图腾,简陋却更具内涵和质感。其实,对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土地和家园是脱不了的胎记,那一声声牙牙学语,那一步步蹒跚前行,永远定格在灵魂的深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大年刚过,我们便迫切地开始了前往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的行程。冬季的田野裸露着黄土,远处的山峦也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暗色,少了春、夏季节时的苍翠。冬的萧瑟,展现了大自然另一幅景象,也让那充溢着诗情画意的生命之季和绿水青山更令人向往和珍视。   此次乡村之行,是在当今巨大变化和快速消失同时并存的一次找寻。乡土气韵、桑梓情怀、历史文脉……安在?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呼唤下,有多少幡然猛醒,有多少价值重拾?高枧村之行给我们带来惊喜,在这个鲜为人知,但留存着厚重文化根脉的民族小山村,后人从历史文化中寻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思路,让人眼前一亮那承载一位历史人物的百年乡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蓄势待发宝地的再兴。      以状元为自豪   明代以前,贵州开发较晚,省城未有乡试,无授予举人的资格。贵州读书人远赴湖广、云南参加乡试,在外省中举之后,才有机会进京参加会试。明嘉靖年间,贵州获准设科乡试。此后,贵州才有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盛况。   在明清漫长的300多年时间里,贵州总共出了3位状元,都发生在清康熙至光绪年间。第一个状元是武状元,叫曹维城,贵阳人。20岁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一甲第一名,成为云贵唯一武状元。第二个状元是文状元,叫赵以炯,花溪青岩人。20岁时中光绪十二年(1886)丙午科进士一甲第一名。第三个状元是贵州最后一个文状元。他30岁时(1898)参加殿试,策问答卷纵横捭阖、见解精辟、逻辑严密,被光绪帝钦定为戊戌科进士一甲第一名。黄榜昭告,状元及第,大魁天下。这位状元就是夏同?,他的状元第就在高枧。   可能是因为宣传不够的原因,外界对高枧村有一个状元第知之甚少。但村里面的人讲起来却是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从村民的讲述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溢于言表的自豪。同时也得知,这个地方在明代叫高枧堡,夏同?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夏永昌明朝初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600余年。夏家祖屋背靠着狮子山,前傍着从牛龙洞、马龙洞中流出来的山泉水。在这灵山秀水的滋养下,高枧夏氏出了多位举人、县官和知府。   高枧村距麻江县城8公里,贵新高速、201国道、309省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进村的路口竖着一块大大的牌坊,突显着村落的古朴和不同一般。走进村庄,迎面而来遍野的庄稼和草木气息,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掠上心头。这里民族风情独特,全村378户、3729人口中,有布依、仫佬、畲、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9%。一排排木椽青瓦民居犬牙交错,一棵棵参天古树相映成趣,让人感到历经岁月厚积而成就的民族和谐、人与自然和睦的乡村风情图。年轻的女镇长文霞介绍说,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基础设施有了大的进展,村容村貌改变很大,很多农户家是旧貌换了新颜。踏着新铺建的石板路,举目修整过的农舍,新建成的一排民族村落,历史感和民族特色和谐相映,青山绿水中的高枧真是一个有模有样的秀美山村。   坐落在村落中的状元第,最初是知府府宅,由夏同?父亲夏源任知府时修建。老宅木椽青瓦,外砖内木,占地四百来平方米。坐北向南,正房、门楼两进前后各三间,东西两厢各一间,组成一个“四合院”,中间天井,石条砌坎,石板墁地。四周封火高墙,只留一门窗以采光和进出,一看就是典型的屯堡式建筑。翘檐图案,生动活泼,富有生机。夏同?自幼在此读书写字,中状元后的第二年,衣锦还乡,省亲祭祖,在此居住了32天。   设在状元第里的陈列馆,让我们对夏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中状元后,他被授翰林院修撰、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历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八旗中小学堂提调。1904年春,前往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的人。在日期间,编著了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知识的书籍《行政法》。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法政学堂之一――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并出任监督(校长),并代理两广高等师范学堂监督,兼任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他聘请的老师或者教出的学生,如被孙中山称为左右手的朱执信、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广东省省长陈炯明等。民国成立后,他是首届国会议员,并当选宪法起草委员会六理事之一。   从状元到议员,从大清到共和,夏同?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他在入仕后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夏同?早年游学西南,中年漂泊四海,晚年寓居北京。曾一度随父居住贵阳市团井巷(今夏状元街),但他的记忆深处,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