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及觉悟知识者一种宿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及觉悟知识者一种宿命

鲁迅及觉悟知识者一种宿命   鲁迅少年时候,似乎颇有点浪漫气息,在将成年尚未成年的日子,竟请人刻了一枚闲章,文曰“戎马书生”,大有长大成人投笔从戎的气概。或者,即使不投笔从戎,也志在能文能武,而不仅仅是一介书生。   这也是时势刺激的反应。清光绪二十年(1894),鲁迅十四岁,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大败于日本,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举国创痛,是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三月,鲁迅从杭州寄回绍兴给二弟的信,提到(《知新报》刊载英、日、俄、法、德五国意图瓜分中国的地图。百年来列强入侵,抗敌失败,丧权辱国的屈辱,正是热血青年奋起的机遇。然而,当这种时候,在这种年龄,这样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命运的青少年,固然不只是鲁迅一个,但也可以以今例古,社会学民调,断不会是青少年的全体,大概也不会是多数,如果不弄虚作假的话。所以,鲁迅,大抵可以说虽年少而有异秉吧。   这年五月,鲁迅到南京,考取江南水师学堂试习生。三个月后,升为正式生。这是水师也即今日的海军学院,或海军军官学校。不知道这与“戎马书生”的夙愿有没有联系?但是,不过被分配在“管轮班”,工作在底舱,看不见大海,就跳槽,转而投考江南陆师学堂新设立的矿务铁路学堂了,不再“戎马”,而是开矿修路的技术人员了。即使有关系,也是并不坚定,说变就变了吧。这也是青年血气方刚,兴趣多变的特点,不足为奇。何况还有谋生的压力。   说也奇怪,这一年发生的“戊戌维新”及随后的“戊戌政变”,这样决定清王朝历史命运的大事件,在南京、在新学堂,竟然不过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似的小小涟漪。鲁迅回忆道:“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一位本家的老辈严肃地对我说,而且递过一张报纸来。接来看时,‘臣许应骥跪奏……一’那文章现在是一句也不记得了,总之是参康有为变法的;也不记得可曾抄了没有。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在一个新学堂攻读三年,毕业后,鲁迅的感觉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他绝望了!“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于是决定继续“走异路,逃异地”,这回是彻底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不是同胞而是异胞了――投考官费留学日本。   那时是一个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其实质是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因为日本三十多年来的明治(1868-1912)维新,学习西方,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心无旁骛,气象一新,国力日盛。鲁迅也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思的。他说:“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啊,战争,军医,又和“戎马书生”似有若无的牵连了。   自然,鲁迅又没有坚持学医,更没有做成军医。这时候鲁迅已经成年了。成年多年了,在关乎中国前途的革命与保皇的论争中,他立志“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是汉族远古的先祖,理想中的皇帝,显然与当时统治中国的满族对立的――在那个历史时代。而且努力研究西方各国情状,分析世界思潮,思考中国的道路,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十七岁时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及《破恶声论》一组五篇文言论文,系统阐述自己的“根柢在人”――“指归在动作,立意在反抗”――“立人”观点,奠定了后来被称为“鲁迅思想”的基石。   戊戌维新,百日而夭折。中国错失了一个和平变革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来人口占绝对多数的汉族人,特别是民族中精英阶层的知识者,经过汉满之间镇压与反镇压,钳制与反钳制,三百年后已经一致对外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接受异族的统治,不反对满族皇帝了。而“戊戌政变”的镇压,重新激发了民族间的新仇旧恨,爆发了革命与保皇的激烈斗争。逃亡与留学的人们,在日本东京形成了这场斗争的漩涡中心。鲁迅站在革命派一边。光绪二十九年(1903),鲁迅二十三岁,在温故而知新的《中国地质略论》中发出“犹谭人类史者,昌言专制立宪共和,为政体进化之公例;然专制方严,一血刃而骤列于共和者,宁不能得之历史间哉”的质问。事实上,法国大革命就是这样的废除了皇帝,建立了共和。这场大革命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有所论议。而也有记载,鲁迅翻译过一部《世界史》,不过未出版,译稿也遗失。鲁迅赞同暴力革命了。是真正的“戎马书生”的志气。   次年,以推翻满清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为宗旨的光复会成立。蔡元培任会长。几十年后,回想往事,鲁迅自己默认他是参加了光复会的(增田涉《鲁迅的印象》,见钟敬文《寻找鲁迅鲁迅印象》,北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