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米景扬我在荣宝斋翰墨人生
米景扬我在荣宝斋翰墨人生 有人称,米景扬是中国书画市场的见证人,他在荣宝斋工作超过四十年,与近当代多位书画名家相交莫逆。他曾经支持过的青年画家如今都成了中国画坛炙手可热的人物,而且对画家的帮助从来都是心甘情愿不计报酬。说到这些,至今许多画家都心存感激。米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在业界是出了名的,陆俨少先生生前就曾多次说过:“大米好,大米不讲回报。” 大半生同书画大师作品打交道,练就了米景扬坚实的笔墨功力,他的小写意花鸟画风格清丽,在画坛有自己的位置。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人民大会堂迎宾大厅悬挂的那幅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巨画,早已不是曾经的真品,而是出自米先生之手。著名画家范曾曾如此评价:“米兄,蔼然高士,不求闻达于世,初不思于花鸟画界问鼎,亦不欲以作品傲人,作画自娱、以抒性灵耳。……艺术成功之途非止一端,而为人之诚笃,品德之高迈,则必备之前提也。” 近年来,几场冠以“十墨山房藏”的拍卖和展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傅抱石、李可染、黄胄、王雪涛、吴作人、陆俨少、关山月、程十发……几乎一个世纪中国书画的代表人物都被囊入其中。而“十墨山房”的主人正是这位在书画收藏界鼎鼎大名的米景扬先生。 因米先生所著《我在荣宝斋40年》一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以此契机,《国家人文历史》记者走进米先生的十墨山房,采访这位收藏界的传奇老人。 米先生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经年近八十,虽然去年大病一场,但见到他时却感觉老人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且潇洒自如,讲起年轻时的经历和见闻,依然好似历历在目,声情并茂。 从“木版水印”走进荣宝斋 1936年,米景扬生于北京,父亲精于古玩玉器的鉴赏,在崇文门外北羊市口做玉器生意,商号“瑞德祥”。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浸染,启蒙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喜爱与追求。米景扬20岁进入荣宝斋工作,至1998年退休,历经四十二个春秋。 米先生至今还念念不忘,20世纪50年代参观的一场改变了他一生的展览。1954年,正在读高二的米景扬因患肺结核,不得已辍学在家休养。病好后,自幼喜欢书画又有家学传统的他常常去一些古玩字画店闲逛。初冬的一天,王府井帅府园新建不久的“中国美术家展览馆”,举办了一场名为“荣宝斋木版水印”的画展,对于米景扬来说,无论是“荣宝斋”,还是“木版水印”,都不知是怎么回事。 出于好奇,他走进了展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叫《十竹斋笺谱》的明末版画集,几百幅彩色画面,每幅都只有火柴盒大小,刻印极其精美,令我久看不厌。看了说明之后,我才知道这些都是西琉璃厂的一家名为‘荣宝斋’的南纸店制作的。我每年春节都去琉璃厂,但多去东琉璃厂,没注意到这家店铺,没想到一家南纸店能够搞出这么大的名堂。”这是米先生第一次对“荣宝斋”三个字有了印象。自此以后,荣宝斋便成了他时常光临的地方。 当时的荣宝斋有六间门面。门面西边有一红漆大门,悬挂有同治年间状元、做过溥仪老师的陆润庠题写的“荣宝斋”正匾,以及“凝光”、“蟠采”等四块配匾。荣宝斋门脸不算大,但在当时的琉璃厂也算较为气派的了。走进店堂,正中是设有铜栏杆的收款台;两边有纸柜,柜里整整齐齐地摆满了宣纸,都是十张一卷,顶部用楷字标注纸名;还有陈放文房四宝、诗笺、诗筒的陈列柜。回忆起第一次走进荣宝斋时的情景,米先生清楚地记得:“起初感觉有些失望,觉得挂画的地方不多。此后去得次数多了,才知道收款台后面有一条长约20米的走廊,左面是玻璃窗,右面墙上挂满了古今名家字画;靠墙的柜内,还存放有古旧文玩;走廊尽头有一扇装有镜子的门,直通后面的会议室及经理室。” 随着对荣宝斋的了解逐渐加深,米景扬十分向往进入荣宝斋工作。通过亲朋介绍,他认识了汪慎生和董寿平先生,这让从小临习过不少书帖画稿的他对花鸟画更加喜爱有加。恰巧,1951年董寿平先生由蜀返京,进入荣宝斋从事编辑工作。由于他出身诗书世家,家藏丰富,在美术鉴赏上学识渊博,对荣宝斋木版水印及临摹工作出谋划策,贡献极大。 1956年5月4日,米景扬在汪慎生、董寿平两位老先生的鼓励和介绍下,正式进入荣宝斋工作。因见他书法绘画有点儿基础,时任经理侯凯根据董先生的建议,把他安排在编辑室搞勾描工作。 木版水印是荣宝斋的主要业务,几乎贯穿了各个部门。1949年前,荣宝斋继承我国木版画的彩印传统,刻印工艺已经到了新的水平。50年代以来,在与众多书画家、专家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不懈努力,这门艺术达到了足以乱真的地步。 1956年秋,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纪录片《荣宝斋的木版水印》,解说词是叶圣陶先生写的,还得到了已经96岁高龄的白石老人支持,他在片中辨认了自己画的一副《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米先生记忆犹新。白石老人被接来,头戴黑色缎帽,身着紫红色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