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亚洲的自然环境》测试题及答案 名校资源 《亚洲的自然环境》同步测试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学 宋 成 一、选择题 (XX·山东阳信学业模拟考)“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莽原(指草长得繁密茂盛的原野)缠玉带;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歌词中蕴藏着亚洲重要地理事物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要求选全)( ) A.地形 B.地形、河流 C.地形、河流、气候 D.地形、河流、气候、植被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D 解析: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山(地形)、河(河流)、莽原(植被)、风(气候)。 2.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单一,以山地为主 B.高山多,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C.河流多,且短促 D.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B 解析:亚洲地形多样,中部多高山,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河流多,多为长河;亚洲河流流向受地势影响,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流入海洋。 名校资源 《亚洲的自然环境》同步测试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学 宋 成 一、选择题 (XX·山东阳信学业模拟考)“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莽原(指草长得繁密茂盛的原野)缠玉带;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歌词中蕴藏着亚洲重要地理事物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要求选全)( ) A.地形 B.地形、河流 C.地形、河流、气候 D.地形、河流、气候、植被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D 解析: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山(地形)、河(河流)、莽原(植被)、风(气候)。 2.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单一,以山地为主 B.高山多,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C.河流多,且短促 D.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B 解析:亚洲地形多样,中部多高山,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河流多,多为长河;亚洲河流流向受地势影响,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流入海洋。 名校资源 《亚洲的自然环境》同步测试 江苏省邳州市岔河中学 宋 成 一、选择题 (XX·山东阳信学业模拟考)“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莽原(指草长得繁密茂盛的原野)缠玉带;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歌词中蕴藏着亚洲重要地理事物特征。据此回答1~2题。 1.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要求选全)( ) A.地形 B.地形、河流 C.地形、河流、气候 D.地形、河流、气候、植被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D 解析:歌词中提到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山(地形)、河(河流)、莽原(植被)、风(气候)。 2.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单一,以山地为主 B.高山多,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C.河流多,且短促 D.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亚洲自然环境的知识。 答案:B 解析:亚洲地形多样,中部多高山,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河流多,多为长河;亚洲河流流向受地势影响,呈放射状由中心向四周流入海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人教版一年级《金木水火土》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用题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
- 新人教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同步试题及练习题答案.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品德和生活《我们的国庆节》教案.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数一数》导学案教学案.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数一数》课堂练习题测评卷及答案.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组成和加减法复习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8和9的加减法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试题.docx
- 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位置上、下、前、后 教案和教学反思.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