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四川“教育新政”与川边藏区实业教育
清末四川“教育新政”与川边藏区实业教育 川边藏区属于藏区三大区域中的康区,清末称为川边或川滇边,是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藏族迪庆自治州与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由于历史原因,川边藏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土司”势力的割据状态,且疏于开发经营。甲午重庆开埠,列强势力渗入四川。面对危机,川中有识之士迅即掀起了学习西方热潮以救亡图存。此时的川边藏区社会发展远落后于内地汉族地区。而川边藏区社会的变革,是与教育的近代化分不开的。 川边藏区教育近代化的背景 清末四川“教育新政”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政府腐败、国势衰微,书院废弛、教育空疏腐朽。其时,川省教育虽仍然维系着旧教育制度,但洋务运动乃至维新运动开始后,社会剧变,改革教育的呼声已悄然兴起。甲午战败维新夭折,激起了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的激情。然而真正激荡这潭死水,让川省教育发生巨变的,还是20世纪初期的“教育新政”。 《辛丑条约》后,迫于压力,清政府不得已在20世纪初期实行了近十年的“新政”以苟延残喘。文教方面,颁布“兴学诏书”,废除科举制。朝廷以“兴学”为急务,四川地方反应积极,川督奎俊认为:“现在时事日艰,自以培植人才为急,且川省风气未开,尤与当藉此消拘墟,以通中外之情。”(奎俊:《奎俊奏片》,《四川学报》1905年2期)随后的历任川督均“首重学务”。不仅派员主持、提调全省学务,完善新学规章制度,还建立健全了推进新式教育的机构和组织。(周洵:《蜀海丛谈》,巴蜀书社1986年版)这些都有力推进了四川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了四川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 20世纪初期四川的“教育新政”,兴学之风不只是在成、渝中心地区,而且延伸到了川边藏族聚居区。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堪称清末川省“教育新政”的一大特色。 川边藏区改土归流与“兴学破愚” 1905年初,川边藏区的土司、喇嘛暴动,川省震动。清廷即派建昌道员赵尔丰率兵进剿。平乱之后, 清廷为加强对藏区的有效控制,在四川甘孜和云南迪庆、西藏昌都地区专设了川滇边务大臣,专管移民垦殖。 赵尔丰字季和,奉天(今辽宁)铁岭人,隶汉军正蓝旗。1906年7月清政府以赵尔丰为首任川滇边务大臣,从川滇边务大臣到1911年调任四川总督,赵尔丰经略川藏边务前后六七年,厉行“改土归流”,以所谓“经边六事”(屯垦、练兵、设官、通商、开矿、兴学)着力推进川边藏区社会综合改革,堪称晚清川边藏区改土归流一代名臣!(《清史稿?赵尔丰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 川边藏区“改土归流”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兴学破愚”是赵尔丰川边实施新政进行改革的三大内容之一。赵致家兄尔巽函电云: 以雨露之恩施之,去其前政,苏其民困;兴学以破其愚,垦田以养其身,通商以裕其用,兴工以富其业,而外开铁路以通内地。(《赵尔丰函电续编(手抄本)》) 川边藏区在“改土归流”之前的文化几乎为零。绝大多数藏区儿童仍没有条件上学,就连藏区上层子弟也只能从喇嘛、塾师那里学习经卷及一些旧时知识与礼仪,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在这块土地上完全还是空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赵尔丰为“输以文明”、“兼开民智”,奏请在巴塘设立关外学务局,由度支部主事吴嘉谟担任总办,负责筹拨学费、考察规划、兴办学堂、编制乡土教材、采购图书仪器、聘请教员和派员劝学等事宜。废苛政、兴建设,“兴学破愚”被放在了川边藏区社会综合改革的首要位置。 川边藏区兴学热中的实业教育 康区关外学务局成立后,赵尔丰令已“改土归流”的地区“设学”。几年间,川边藏区的新式教育发展很快。到宣统三年(1911 年),整个川边藏区的各类学校总数已超过200所,在校生9000余人。(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不仅开办了普通的初等高等小学堂,也开办了官话学堂、师范教育。赵尔丰认为“振兴地方,首在倡实业”,而且把经济建设与“兴学破愚”结合,根据《奏定实业学堂通则》的规定,择宜兴办了不少实业学堂和专门学堂,川边藏区实业教育应运而生。 农牧实业教育 为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改良农业生产,赵尔丰聘请日本农技师池田、小岛两人到川边藏区指导垦务;在邓科、石渠、乡城等地成立了农事试验场、农牧研究会,令各保正选送藏族学徒学习各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在邓科设游牧改良所,在定乡设立了农牧研究会,创办了畜牧学堂,从国内外引进马牛羊良种。关外学务局还分别在邓科、雅江、河口设立了蚕桑学堂,招收藏族青年女子学习养蚕技术。 邓科农事试验场(1910年)试验种植的类别有,杂粮类:小麦、黄豆、绿豆、大、小豌豆;菜蔬类有奉天产美国菜豆、奉天产日本极长菜豆等15种外国籽种,还有内地的青菜、白菜、莲花白菜、红萝卜、莴笋、蒜、葱等10个品种;瓜果类有南瓜、核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