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育种二人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位老人育种二人转

两位老人育种二人转   半年过去了,81岁高龄的佟明耀和他的老伴郑家兰仍然难以忘记这个日子――2007年1月25日。这一天,他们精心培育出的冬小麦品种“东农024”,正式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被命名为“东农冬麦1号”,成为我国第一个适合在北方高寒地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   千淘万滤虽辛苦,一朝功成慰平生。两位耄耋老人12年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报偿。      “就搞冬小麦育种”      佟明耀和老伴郑家兰,两人同为东北农大农学院退休教授。   在东北农大搞了一辈子育种教学的佟明耀,科研主攻方向是春小麦育种。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从科技文献上了解到,北纬地区一些种麦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通过育种手段将冬小麦种植的北界往北推移。   敏锐的“嗅觉”告诉佟老,这是科研的一个大方向――如果冬麦能够在中国北方大面积播种,那将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呀!   冬麦比春麦有很多优越性:一是生育期长、生长健壮,一般增产25%-30%;二是抗旱性强;三是冬麦繁殖倍数高。但我国长城以北历来是冬小麦的禁区。冬小麦需要秋天播种,越过严冬,次年春天返青再开始生长。而在北方寒地,地里的种子经过漫长的冬季,往往再也“醒”不过来。   “‘抗寒性’属于数量性状,通过强冬性的多亲本复合杂交,可以实现累加。很多原产地在热带地区的农作物,像玉米、水稻,都是通过育种在北方种植成功的。”佟明耀认定,“理论上说,冬小麦也不该例外。”   佟老始终有一个心结: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被派往北京参加研究生班学习,返校后本想着大干一番,却遇上十年动乱,正常工作没多长时间又退休了。“报国无门空余恨”,佟老心不甘。   “别人退休打麻将、打门球,我不去,就想趁着身体允许,为国家多做点事情。”佟老认准了,就搞冬小麦育种!“别的国家能搞成,咱们也一定能搞成。”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94年,两位志决意坚的老人踏上了一次挑战大自然的艰难跋涉。   搞育种难度大,大就大在周期长,一个品种至少要搞10年。在职的科研人员为了多出成果,很少选这个课题。两位老人却没有这个后顾之忧。他们从遗传育种教研室借来半亩实验用地,自己动手灌水、追肥、锄草,地种得比养花还精细。为了挑麦花开得最盛的时间进行人工授粉,老两口从6月中旬开始,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得下地,一干就是5个小时,半个月天天如此。到了收获期,为了挑选表现最出色的单株,老两口弯着腰一株一株收割,一天下来,腰累得直不起来。尽管如此,第二天还得接着割。“误了农时就选不准了。”佟老说。   很多人不理解他们:退休了还这么卖命,图个啥?可两位老人却乐此不疲。   恰在这时,二老的研究如有神助般被纳入国家视野。   1995年,在专家的呼吁下,农业部决定联合黑龙江、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组织课题组,在“九五”期间搞冬麦“北移西延”生产试验示范。佟老成为黑龙江省专家组3位成员之一。   当时课题组主要采取了广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试种的方法。经过5年试验,课题在辽宁铁岭以南和西北春麦区获得了初步成功,而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由于年际间冬麦越冬情况不一,两年丰收两年绝产,试验未获成功。 研究工作伊始,佟老就提出,应该立足于当地环境条件进行育种。5年过去,通过在哈尔滨地区的选育工作,二老已经拿到充分的材料,证明通过选取适当的优良品种杂交,从中选育新的品种以实现冬小麦安全越冬是完全可行的。   但二老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人坚持认为“北方冬季气候严寒,目前不宜种植冬麦”。   沉重的心情似阴霾挥之不去。经费没了,支持断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佟老试探老伴:“咱们这份资料很宝贵,扔了对国家是损失。”郑家兰立刻说:“老头子,我支持你,咱们自己接着干!”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      每个选中的单株下一年种一行,杂交后再优中选优进行播种,如此循环往复。一代一年,6代才能定型……到2002年,老两口搞冬小麦研究已经整整8年。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6本密码本式的“冬麦田间种植登记台账”,记录下每年1000多个单株麦苗的“身世”;用增值税明细表改制成的气温登记表上,每天的最高最低气温连成曲曲折折的坐标线,8年间一天不落……经过一代代的组配和产量性状观察,他们终于在2002年的第四区选出稳定越冬的优良品系――“东农024”就此得名。   激动不已的两位老人却没时间陶醉。新品种要通过审定必须经过实地生产试验。尽管他们对试种成功胸有成竹,但哪个地方愿做这“吃螃蟹的第一人”呢?   温室里种不出参天大树。二老决定把育成的种子种到最严酷的环境中去,接受大自然的考验。他们选定了气候条件相对恶劣的饶河和虎林两个县市。   “这要是种不成,人工不是白搭了?”饶河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董广林回忆合作之初的情景,很是惭愧,“虽然只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