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兰亭诗人人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兰亭诗人人格

略论兰亭诗人人格   摘 要: 兰亭诗人生活在东晋中期安定的政治局势下和江南秀丽的风景中,但是在他们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心理冲突相当强烈,主要包括思想上儒家和道、佛二教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体现的个人雅俗同体,群体逍遥与事功的徘徊上。本文主要探讨了兰亭诗人的人格。   关键词: 兰亭诗人 人格 冲突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为“面具”。心理学上,关于人格的定义异常复杂,概言之,所谓人格,是指整体性地呈现于生活中的真实的自我,它包括了外在的气质、风度、容止、行为和内在的哲学――美学理想、精神境界、伦理观念,以及人生各阶段及人格各层面的心理趋向与冲突[1]。对文学家而言,人格不仅呈现于日常生活,还呈现于文学作品。文学家的人格,在其审美创造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中生成,审美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   东晋中期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以王羲之为首的一些文人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这次集会上即兴创作的四十一首《兰亭诗》因为《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得以留存后世[2]。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东晋中期社会文学的发展,而且能够寻找到诗歌从玄言向山水转变发生的痕迹。作为《兰亭诗》的创作者,兰亭诗人们的思想、心态、情趣对我们了解当时诗歌的变化无疑有重要意义。经过汉末长期动荡中的思想剧变,东晋人在心理冲突中形成了特有的人格,这种人格对于《兰亭诗》的内容、风格都有重要影响。   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玄学人格调和了自然与名教,外在的环境又不像曹魏、西晋时那样险恶,东晋中期的兰亭诗人心态沉静、细腻[31]。但是兰亭诗人并没能在思想上完全解脱,由于时代、社会及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兰亭诗人在主体人格的生成过程中心理冲突是相当强烈的,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思想上儒家思想和道、佛二教的冲突。从汉末开始,儒家思想就遭到冲击,各种思想并起,汉儒人格断裂,但是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其它思想取代。在文化教育中,统治者依然重视儒家思想。曹操在乱世中主张“唯才是举”,抛弃掉儒家重德行的做法。但魏文帝曹丕即位不久,就下令恢复祀孔,又召集诸儒,主持编纂了一部大型的儒学类书《皇览》;魏明帝唯恐当世巨儒高堂隆、苏林、秦静的学问失传,下诏挑选30名“高才解经”的郎吏去学他们的“四经三礼”[4];魏齐王曹芳喜爱钻研《尚书》等经书,并自正始二年起,三次派太常在太学中祭祀孔子,进一步确立儒学在官学中的显尊地位。蜀汉、孙吴都把儒家纲纪作为培养人才的根本,西晋统治者也都特别看重太学的儒学传统[5]。东晋皇帝及若干儒臣在四面玄风中,几次呼喊“笃道崇儒”。晋元帝司马睿登基前,王导与戴邈就上书建议他:“帝王之要务,莫重于礼学”,要以儒学来复兴教育,“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6]。《晋书》记载,司马睿即位后,办了太学,而且多次发布“尊儒劝学”的诏令,还派太子“讲经,行释奠礼于太学”;晋明帝司马绍继位后,广征名儒,充实太学,将“研精坟典”的任旭、虞喜等征为太学博士;在动乱的年代,“五经”不仅依然是官学的主要课程,而且私人教育也极其重视儒学。杜夷“世以儒学称”,居家教授,“生徒千人”,东晋元帝曾三遣太子至其家“执经问义”。总之,和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一样,当时士人接受的主要还是儒学,他们的思想根基仍然是儒家的。和其它时代不同的是,经过东汉党锢之祸,经过数百年的战乱和政局动荡,士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轻松的学说,道、佛二教的发展就是此种结果。在兰亭诗人中,也有大量信奉道、佛教的人,如王羲之就既遵儒学,又笃信道教、尊崇佛教,王凝之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王献之也既笃信儒学,又崇奉道教,支遁特崇佛教。问题恰恰就出在这种儒、道、佛都尊崇的境况下:各种思想的杂糅表明当时人们信仰的不确定。《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实际上当时的士人根本就没有宗教信仰,道佛只是他们在儒学不能解决问题时的暂时的工具,因此才会出现王献之撰有《孝经注》,有病的时候按道家方法处理的情况;也才会出现葛洪的儒道互补与张湛的儒佛互补。儒家人格断裂的痛苦在士人身上一直都没有消失,道佛带来的日常生活的潇洒不过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解脱。在东晋人的平和的行为中,可以隐隐看到前人焦虑的影子。   与思想上的冲突相对应,兰亭诗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展现了许多矛盾之处,主要表现为个人的雅俗同体及群体逍遥与事功的徘徊上。   《世说新语》中有很多名士雅与俗交融的例子,王戎幼时闻虎吼而不惊、见李子而不拾(《世说新语?雅量》)与后来卖李钻核、烛下散筹算计(《世说新语?俭啬》)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兰亭诗人们在求“雅”的过程中许多行为也暴露出他们的“俗”。《晋书?王羲之传》载王徽之事迹: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