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篇看不见战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技篇看不见战线

科技篇看不见战线   中国是惟一致力于地震预报的国家,但短期或者临震预报仍是未能克服的难题,如何在抗震减灾方面未雨绸缪,决策者不可不慎思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袭击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短短20多秒钟的剧震,最终超过5万人永远地沉入了黑夜。   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伤亡最为惨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的地震灾难史上,也可以排在第五位。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统计,除了唐山大地震,也只有1556年的陕西华县地震、1920年的宁夏海原地震和1290年的内蒙古赤城大地震的死亡人数超过这次汶川地震。   千百年来,地震的威胁埋伏在地壳深处,对地震的恐惧则深藏于人类的文明深处。每当我们略微有些淡忘的时候,地震就会以无比残酷的方式来展示它的存在。   地震的威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与地球同在。如何更好地与这种威胁相处,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必修课。   在这本动辄流血的“教科书”面前,我们能学到什么?      地震机理   不同板块、构造之间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的断层,成为孕育地震最好的温床      地震带来的天摇地动、山川河流改变以及生命浩劫,从古到今无疑给人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乎在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能找到和地震相关的记载。   早在商代,中国就有了关于地震的记录。东汉时期,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更成为人类探测地震的起点。   对于地震是怎样造成的,从传说到历史,都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古希腊神话中,地震曾被认为是由海神波塞冬引起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地震是由于有风冲出地下洞穴引起的。   直到19世纪80年代,随着现代地震仪的问世,人类才真正踏上了揭示地震奥秘之路。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之后,受到圣安德列斯断层(San Andreas Fault)出现了超过200公里长“伤口”撕裂的启发,美国地质学家里德(H. F. Reid)首次提出了断层突然断裂引发地震的猜想。这个猜想随后得到了证实,并成为现代地震学一个崭新的起点。   到了今天,虽然地震具体机理的很多细节仍然存在着太多的未解之谜,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勾勒出一个粗略的图景:   已存在30多亿年、半径约6400公里的地球,其最核心的部分为地核。地核的半径略小于3500公里,温度高达4000摄氏度至6000摄氏度。地核又可细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内地核在地球巨大的压力下,为固体状态;而压力略小的外地核,在高温下表现为液态。   再外一层,则是同样体积巨大的地幔。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组成的地幔,通常为固态;但在地幔的顶部,却存在着一个岩石高温融化之后形成的软流层,这里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整个人类文明,乃至所有的动植物,都被承载在最外部平均厚度仅为70多公里的岩石层上。至于土壤,则往往是岩石经亿万年风化剥蚀之后的产物。岩石层也就是地壳的厚度,仅仅相当于整个地球半径的百分之一多一些。如果把地球看成鸡蛋的话,把地壳比喻为蛋壳实在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在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中热对流不断推动下,由六大板块构成的地壳也处于不断的移动中。不同板块之间的持续碰撞形成的断层,成为孕育地震最好的温床。   目前,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这两个全世界最为活跃的地震带,就是最典型的板间地震带。   这两大地震带分别从中国的东南部以及西南部穿过,在其策动下,中国也成为地震多发国家。不过,与日本、中国台湾等不同,中国的地震带大多属于板内地震,即由同一板块内部的不同构造相互运动形成的。板内地震绝大多数属于浅源地震,即距离地面在70公里之内,所释放的能量经过很短的距离就可以抵达地面,因此对于地面上的物体更为致命。   此次汶川大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就处于绵延于宁夏到云南之间的一条重要板内地震带――中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是由青藏高原向东滑动挤压四川盆地形成的。   在历史上,长达2000余公里的南北地震带,正是中国最为致命的强地震策源地。有超过半数的8级以上特大地震都发生在这条构造带上,造成20多万人死亡的宁夏海原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除了构造运动,火山爆发、人为活动以及天体撞击等,也会诱发地震。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破坏性上而言,这些都不是人类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以水利工程为例,迄今为止诱发的最大规模的地震也只有5级左右,释放的能量也仅仅相当于此次汶川大地震的万分之一量级。      入地难于上天   人类地震预测的水平,还大体停留在“看云识天气”的阶段      在宏大的地震构图背后,很多魔鬼样的细节却仍然隐藏在迷雾之中。   比如,位于断层的地层错动导致了地震的发生。但实际上,这种错动包含着多种形式:有些是一个地层相对于另外一个地层突然上抬(逆冲断层),有些是相对于另一个地层下降(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