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处理系统无机固体分布特性及累积机制分析-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inorganic solids in biochemical treatment system.docx

生化处理系统无机固体分布特性及累积机制分析-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inorganic solids in biochemical treatment system.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化处理系统无机固体分布特性及累积机制分析-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inorganic solids in biochemical treatment system

摘要近年来,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污泥有机质(MLVSS)含量低、混合液有机质和悬浮固体比值(MLVSS/MLSS)通常在0.25~0.5之间,远低于0.75的正常水平,生化池底部泥沙淤积严重,大多数污水厂尤其是氧化沟等取消初沉池的污水厂运行1~2年,其生化池底部就可能产生0.5~2m的淤泥,使生物处理系统难以正常运行。这种现象在三峡库区山地城镇污水厂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这种现象可能和污水中外源性无机固体含量增加、取消初沉池后无机固体去除受阻、化学除磷导致无机物含量的增加、延长污泥龄导致无机固体颗粒及无机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长期停留等因素有关。但是,在查阅资料范围内发现,鲜有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更缺乏对污水处理系统无机固体分布特性以及污泥MLVSS/MLSS下降的机制的研究。在分析无机固体迁移机制时,作者认为粒径是影响颗粒物分布特性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研究了细微泥沙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研究了化学除磷对活性污泥无机组份的累积贡献;重点研究了不同粒径的细微泥沙在生化处理系统中的分布特性和归趋行为;最后研究了细微泥沙累积对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综合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进水的泥沙浓度对活性污泥的无机固体累积及恢复能力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粒径为43um的进水细微泥沙含量(ISS/COD)≦0.6时,MLVSS/MLSS可以维持在0.6以上的较正常水平;ISS/COD≧1.2时,MLVSS/MLSS下降到0.44以下;ISS/COD≧2.4时,MLVSS/MLSS下降到0.25以下。研究进一步发现ISS/COD≧1.8时,会持续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恢复能力,经过60d后MLVSS/MLSS和MLSS难以恢复到初始值。细微泥沙能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但同时也增大了活性污泥的比重,使得污泥容易在生化池沉积。细微泥沙不会抑制微生物活性,但会降低单位质量活性污泥的比好氧呼吸速率。2)采用硫酸铁和硫酸铝作为化学除磷剂,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对除磷剂投加量和污水厂对投加方式的要求进行化学除磷。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行50d以后,MLVSS/MLSS仍能维持在0.6以上的较正常水平。化学除磷产生的化学污泥与COD的比值仅为0.1,但对MLVSS/MLSS和污泥浓度的影响却大于细微泥沙含量为(ISS/COD)0.1的影响。化学除磷也能提高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但会抑制好氧微生物活性,导致比好氧呼吸速率下降。3)进入生化处理系统的无机固体除极少数细微泥沙可能随着出水排出生化系统外,其余部分或悬浮在混合液中、或沉积在构筑物底部、或随剩余污泥排出。研究发现,粒径<73um的细微颗粒在混合液、剩余污泥和沉积污泥中的分布比分别为>21%、>31%、<47%,分布相对均匀;粒径>106um的颗粒在混合液、剩余污泥和沉积污泥中的分布比分别为<4%、<20%、>75%,主要沉积在构筑物底部。研究进一步发现,细微颗粒进入生化处理系统后,极易引起污泥MLVSS/MLSS比值下降,在粒径<73um颗粒的连续影响下,生化处理系统运行40d后,MLVSS/MLSS从0.84下降到0.26。结果表明,大颗粒固体更容易沉积在反应器底部,导致泥沙淤积,细微颗粒更容易悬浮在混合液中,引起污泥MLVSS/MLSS比值下降。4)通过对重庆市A污水厂连续一年的现场跟踪监测发现,污水厂进水的细微泥沙浓度年均值为809mg/L,ISS/COD的年均值为1.27,远远高于普通生活污水0.1的比值。降雨过程导致大量的泥沙进入生化处理系统,ISS高达1243mg/L,ISS/COD最大值达到1.98,比背景期增加113%,造成MLVSS/MLSS下降。经过多次降雨后,污水厂的MLVSS/MLSS从旱季的0.57下降到雨季的0.25,污水厂以提高污泥浓度的方式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导致MLSS从3000mg/L增加8000mg/L。这种调控方式阻碍了氧气传递,导致供气量上升,最终使污水厂的运行成本增加了44%以上。研究进一步发现进水中的泥沙浓度高和进水泥沙粒径小于73um是造成污水厂混合液MLVSS/MLSS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B污水厂的现场研究发现,氧化沟底部的泥沙沉积现象严重。细微泥沙主要沉积在缺氧段,其沉积厚度为0.36m~1.68m,沉积量为1061m3,使缺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减少了57%,TN去除率降低了20%。细微泥沙在污水处理构筑物的累积定期为污水厂增加了4-5万的清淤费用,同时也使污水处理构筑物停止运行,影响污水厂的正常运作。5)基于细微泥沙在生化处理系统中的分布特性,建立无机固体的累积模型,SRT-tX=θ??C其公式为ississ,inf??(+1)??(1-eSRT)。化学污泥与混合液均匀混合,不存在沉HRT积现象,其在混合液中的分布系数θ为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