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行政诉讼证据
第五章 行政诉讼的证据 第一节 行政诉讼证据概述 一、行政诉讼证据的概念 所谓证据是指一切用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而行政诉讼证据则是指在行政诉讼中一切用来证明行政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 二、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 (一)行政诉讼证据与其他诉讼证据相比,所具备的特征 1.行政诉讼证据范围的广泛性。 2.行政诉讼证据来源的特定性。 3.举证责任承担主体的相对确定性。 教材:+证明对象单一性、证据内容的专业性 (二)与行政证据相比,所具备的特征 所谓行政证据,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收集或由当事人向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机关据以作出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材料。 1.运用证据的目的不同。 2.举证的性质不同。 (三)可定案证据的特征 能够被法院认定、最终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由必须有以下特征: 1.合法性和可采用性。 2.客观性。 3.相关性。 三、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 (一)学理上对证据的分类 1.本证和反证。根据提出证据主体的不同及其证明的事实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 所谓本证,是指由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提出的、用以证明他所主张的事实的证据。 所谓反证,是当事人为反驳对方所主张的事实从而推翻对方观点而举出的证据。 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根据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证据可以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待证事实、不需要其他证据加以辅助的证据。 所谓间接证据是指与待定事实之间只有间接关系,不能单独、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3.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根据证据来源的不同,可把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所谓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者在案件事实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证据。 所谓传来证据,是由原始证据派生出来或者在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中形成的证据,又称派生证据。 4.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所谓言词证据是指以言词形式反映出来的证实案件情况的材料。 所谓实物证据,是指以物品的外部特征或记载的内容作为某种客观事实的表现形式的证据。 (二)法律上对证据的分类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31条,对行政诉讼的证据作了以下分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第二节 行政诉讼证据的提供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一)概念 举证责任是法律设定的一种风险,即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提出自己的主张、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后果的一种风险。 (二)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举证责任的特征 1.举证责任是一种风险,即一种不利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这个不利的后果只在一定的条件成就时出现,而后果就是败诉,即主张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2.出现败诉后果的条件是承担该风险的当事人不能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 3.举证责任这种不利的风险是由法律规定在当事人身上,不是当事人选择的结果,即根据法律规定不承担该风险的人,可能会因为其他原因败诉,但不会因为举不出证据而败诉。 二、举证责任的分担 (一)被告对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承担举证责任 (二)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以外的问题,“谁主张、谁举证” 综合《若干问题的解释》、《证据问题的规定》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原告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1.原告应当举证证明其起诉符合法定条件。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即原告应当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经提出申请的证据材料。 3.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 三、举证规则 (一)举证期限 1.被告的举证期限。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被告因不可抗力或者客观上不能控制的其他正当事由,不能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向法院提出延期提供证据的书面申请。法院准许延期提供的,被告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证据。逾期提供的,视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相应的证据。 2.原告或第三人的举证期限。原告或者第三人应当在开庭审理前或者法院指定的交换证据之日提供证据。因正当事由申请延期提供证据的,经法院准许,可以在法庭调查中提供。逾期提供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原告或者第三人在第一审程序中无正当事由未提供而在第二审程序中提供的证据,法院不予接纳。 非常明显,被告的举证期限比原告或第三人的举证期限要短得多,这是合理的。因为,“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决定着,被告向法院提交的证据应当是早在行政程序中获取的,在诉讼中所要做的,就是将其提交给法院。这一规定的法律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强化“先取证、后裁决”的程序规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