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乡土文化复兴的基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教育振兴乡土文化复兴的基石   一   那次旅行注定难以忘怀,以致于在某些冥想的?r刻,那些烟熏色的面孔还会放大在我眼前,格外清晰,针一样刺痛我的神经。   几年前,7月底的苏州刚刚出梅不久,天气燥热得让整个城市蒸腾、烦躁,似乎每个刚到苏州的旅人就急于踏上回家的路,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返程的火车票全部告罄,我只好买一张晚上的站票。好不容易挤上火车,侥幸的是,在苏州上车竟还有空座,我和另外几位旅客就坐上了靠前的车厢。   列车很快就到达常州站,车似乎还未靠稳,整个车厢就塞满了人。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一只污黑有力的手就把我从座位上拎起来:“我的,我的,我们的座!老子花钱买的座位……”紧接着我的行李也被人恶狠狠地从行李架上扔了下来,其他几个人的遭遇看来也和我差不多。七八个进城务工人员把我们夹在过道,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战争”一触即发!   “你们抢占座位,还抢占领空吗?”   “真是农民工,没素质,没文化……”   “好了,都是赶路人,大家都少说两句!”   …………   而这些人安顿好他们的行李之后,全然不顾我们的感受,边吃边喝起来!果皮随手落地,丝毫没有犹豫。   我仔细打量着这些进城务工人员,五十岁上下吧,或许还要老,清一色灰褐的衣裤,烟熏色的面孔,看得见的是岁月的凿痕,看不出是欣喜还是忧伤。为什么这样?他们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吗?还是想借此表明自己的尊严不可侵犯?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吗?   需要强调的是,我绝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干体力活还是从事文化行业,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都值得尊重。我只是想提及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孩子的要求更为严格,孩子更加自律;而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更可能会放纵孩子,尽量满足孩子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上网、玩手机游戏等,甚至在孩子与同学产生矛盾时鼓动孩子以暴力方式解决问题。我明白,在此应尽量避免使用绝对化的词汇,但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等问题。   这不是杞人忧天,乡村教育的凋敝,在今天已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当前也无需大谈特谈乡村教育振兴了。类似上述的事情,在身边可说是比比皆是。2017年暑期,我校新生招生。招生时间自早上8点开始,有个家长早早地带着孩子来报名。因为时间太早,负责报名的老师还没有开始开展工作,这个家长就在学校大门口当着孩子和值班老师的面骂骂咧咧起来。   后来,有个老师生气地对我说:“他的孩子我是不会教的。”那么,这个孩子谁来教?他会不会还成为他父亲那样的人?这种家庭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该怎样走出困境?他们在校的表现会不会受到家庭背景、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呢?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为真实了解这些孩子的生活环境,学校多次组织家访活动。通过家访信息汇总,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现在的乡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学业优秀的人负笈异地,然后移居城市,精壮能干的也离开家乡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或者没有能力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农村孩子的成长氛围也跟以前大不相同,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大多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留下来的,只满足于对物质生活的最低需求,精神生活匮乏,劳作之余就是玩手机,与孩子的交流很少。绝少再有孩子依偎在父母怀里于月下听故事的情景了。那些纯朴、好学、谦逊、上进的农村苦读少年的身影也越来越少。相反,在学校中,农村孩子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成绩较差,就连体育也不及其他孩子,更别说综合素质了。   二   我在想,在一定程度上讲,受教育程度决定一个人的文明程度。我又想到了2007-2010年参与莱芜市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时所了解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他们经济贫困,精神更匮乏;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缺少亲情的滋养,缺少关注的目光;他们情感冷漠,很少与人交流。   农村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与全市25所农村学校校长、25处乡镇教办主任座谈了解到,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农村合班并校是其主要原因。以我所在的莱芜市为例,这些年来经过历次布局调整,全市中小学由原来的460多所到如今只剩下170所。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改变了原先“哪里有炊烟,哪里就有学校”的办学方式。客观上讲,这项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农村教育城镇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村年轻人涌入城镇,有些地方出现空心村,个别偏远村落只剩下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部分孩童,农村孩子的上学路途变得遥远,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尤其严重的是,“合班并校”带来更为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而这种影响将会日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