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基础知识何苏1.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文化基础知识何苏1

主讲人:何苏 茶文化 古代野生大茶树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有野生大茶树。云南、贵州、广西、广东。 一、茶树的起源 陆羽<茶经>记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一号茶王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作为药用已大约有5000年,有文字记载3000年前西周时期的《华阳国志》。 陆羽《茶经》:中国是第一部茶著作。 二、茶的最初发现和利用 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还记载:“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旦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己。” 《晏子春秋》: 晏婴身为相国,除了吃糙米和三五样荤菜,此外就是茶叶当菜食。沿袭--凉拌茶菜、油茶等。 二、茶的最初发现和利用 西汉王褒《僮约》中两处记载:“脍鱼包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三国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三、茶自秦汉间推广饮用 西晋文学家张载在《登成都楼》诗中就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赞咏。“六清”古代天子的六种饮料。“水、浆、醴(lǐ)、琼、医、酏(yǐ);” 西晋文学家左思有一首《娇女诗》,陆羽也有记载: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其姊字惠芳,面目灿如画。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三、茶自秦汉间推广饮用 茶圣--陆羽 四、陆羽和他的《茶经》 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又号“茶山御史”。(智积禅师抚养长大)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 。 四、陆羽和他的《茶经》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复州竟陵(湖北省天门市)人(晚年返回江南,卒于湖州) 《茶经》全书7000多字,分上中下三卷十章,全面记载了唐及以前有关茶叶栽培、制作、品饮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 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十章。 四、陆羽和他的《茶经》 陆羽在浙江湖州时结识颜真卿、皎然、张志和等高士名僧,参与编修《顾渚山记》。两次被朝廷诏拜,但均未赴任。 四、陆羽和他的《茶经》 第一章 茶之源:茶字构造及栽培方法,强调“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第二章 茶之具:记述采制工具,采、蒸、干、藏,共19种。 第三章 茶之造:“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第四章 茶之器:烤、碾、量、盛、滤、取、洁等茶事用具。 第五章 茶之煮:炙、捣、煮、调以及用水。 第六章 茶之饮:推崇茶的清饮,对当时习惯加用配料混煮的“痷ān茶”表示感叹。 第七章 茶之事:搜集医药、史料、诗词、地理等7类。 第八章 茶之出:记述唐代茶叶产地,具体列出8个道、43个州、44个县。 第九章 茶之略:述说在特写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对采制饼茶的工具和煮饮的器具,不必机械照搬,可灵活变通。 第十章 茶之图:说是把茶经全文写在白绢上,挂起来,可一望而知,便于操作。  。 四、陆羽和他的《茶经》 唐代的煮茶法:炙茶-碾末-煮水-一沸加盐-二沸出水一瓢-环激汤心当中心投茶茉-以所出水止沸育华--置碗(酌茶)。出现沫饽,也叫汤花。 五、唐代的团饼茶和煮茶法 唐 -- 煮 茶 五、宋代的龙凤团饼和点茶法 宋--点茶:炙、碾、罗、候、熁盏(冷则茶不浮,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点茶 宋—斗茶(也称为茗战) 茶百戏 回顾茶的发展史 茶之为用,最早是从咀嚼鲜叶开始的。在唐.陆羽《茶经》中说,神农尝百草,发现和利用了茶。咀嚼鲜叶,品尝茶味,这是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者,类似煮茶汤,称之“茗菜”;羹饮者,以茶煮粥称之“茗粥”。进一步发展就是采下茶树鲜叶,将其晒干收藏或做成饼状,以备随时利用。 唐代(公元618-907年),这种以茶制饼技术,在陆羽《茶经》中记载为“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宋代(公元960-1127年),中国的制茶技术除保留传统的蒸青团饼茶以外,已有相当数量的蒸青散茶出现(蒸后直接烘干,松散状); 元代(公元1271-1368年),团饼茶逐渐减少,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从蒸青团饼茶到散茶,这个阶段自宋至元,大约经历了300年。  明代(1366-1644年)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现了炒青散茶,并得到了发展。同时还相继出现了黄茶、红茶、黑茶及白茶的加工方法. 清代(公元1644年-1911年)乌龙茶已形成规模生产,至此绿茶、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和乌龙茶(青茶),所谓6大茶类已基本形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