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切变线上西南涡暴雨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uthwest vortex rainstorm on horizontal shear line.docx

水平切变线上西南涡暴雨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uthwest vortex rainstorm on horizontal shear line.docx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平切变线上西南涡暴雨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characteristic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uthwest vortex rainstorm on horizontal shear line

目录1前言42数据介绍73“6·29”特大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73.1天气形势分析83.2云图特征分析103.3大气层结曲线分析153.4涡度分析173.5湿位势涡度分析174切变线上波动的发展和维持与西南涡降水的维持机制215川东西南涡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256全文总结32致谢36参考文献3331、前言西南低涡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地形作用引起的低压暖性气旋性涡旋,低值涡旋沿切变线东移可对我国高原东部地区造成强暴雨灾害天气。如果在700hPa天气图上出现具有气旋式环流的α中尺度闭合低压涡旋系统,位于930?1080E和250?340N范围内,并且持续超过24小时,可作为一次西南低涡过程(顾震潮先生1949年,卢敬华1986年,包澄澜等1994年)。西南低涡也可以定义为,四川西部地区附近700hPa等压面上存在一个气旋性的低压涡旋,以及与700hPa等压面上的低涡对应之区域地面图上为负24h变压。西南低涡的形成常是常切变线上扰动不稳定发展的结果,而切变线的形成是由于北边南下的冷空气与高原南面北上暖空气相遇并受高原地形作用下的产物。我国西南地区是西南涡的多发地区,特别是九龙地区和川渝盆地为中心的两个区域是西南低涡的频发地区,所以有“九龙涡”和“盆地涡”之称。西南低涡在全年各月均有出现,以4—9月比较多(尤其是5-7月份),是夏半年造成我国四川等地区重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涡的移动(陈忠明2000年)主要有东北方向的路径(从四川经过陕西、山西、华北、山东最后出海,有时会发展进入东北地区),东南方向路径(从四川经过重庆、湖南、江西、福建最后出海,有时会影响广东一带)和偏东方向路径(从四川出发沿长江、黄淮流域,最后东移入海)。国内外学者对高原低值天气系统尤其是以西南低涡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1979年夏季)和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1998年5~8月),以及西南涡外场观测试验(2010~2011年6~7月),这些试验取得了很多十分重要的成果,为科学认识高原天气系统提供了条件(刘红武等2008年)。研究高原天气系统,特别是西南涡致洪暴雨的观测分析,动力学机理和数值实验研究,对提高我国高原东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天气的预测水平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西南涡的观测研究是与气象探测手段的发展严密相关,在卫星等探测手段出现后,卫星云图已成西南涡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资料,伴随低压涡旋的中尺度系统在卫星云图上都可以被清晰地标刻出来。除了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外,气象卫星和雷达等为西南涡的研究提供了大批的有价值的资料,对西南低涡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物理机制的分析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基于观测数据资料的分析,4特别是西南低涡的统计分析工作并不少见。陈忠明等(2000年)基于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用1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西南涡的活动及其气候特征。王赛西(1992年)就角动量和西南涡形成的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西南涡出现频率不同跟角动量平流变化有很紧密的关系,角动量输送正值区恰好是低压涡旋的生成地。徐详德(2002年)统计研究了西南涡气候特征,指出西南地区上空由于季节不同导致环流结构不同,因此与地形作用时激发的扰动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特点的西南低涡。观测资料表明西南低涡的中心结构具有暖湿的特性(卢敬华1986年,彭新东等1992年)。陈忠明等(1998年)利用中尺度滤波的方法研究了西南低涡的特征,分析了西南低涡的中尺度结构特征。解明恩等(1992年)通过数值模式模拟了西南低涡的边界层流场,结果表明,西南低涡在边界层内部表现出复杂的流场结构。马振锋(1994年)在低频重力波指数法基础上,具体的诊断分析了西南低涡发生发展和强降水强度、落区。(黄亿等2009年)和高万泉等(2011年)结果表明,湿位势涡度(MPV)的分布能较好的指示对流天气系统强降水的发生、落区。湿位势涡度水平分布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组合是强对流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暴雨出现在850hPa上湿位势涡度以及湿位势涡度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正负值交替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假相当位温接近垂直的地区有利于这区域的涡度垂直分量的加强,亦有利于暴雨发生。每一个西南涡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都是不尽相同的,关于西南低涡的形成,许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首先是青藏高原地形对西南涡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如吴国雄等(1999年)认为高原大地形影响下的背风气旋、尾流涡或南支涡旋是形成西南涡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守亭(1987年)采用了一个二层的稳态模型,探讨了高空和低空流场结构和它们的配置以及小地形对西南低涡形成动力作用。他们指出在上、下为西风分层时,低层的浅薄暖湿西风有利于西南低涡的形成。而在上、下为东、西风分层时,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