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docxVIP

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

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郑小春: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郑小春摘要:婺源清华胡氏宗谱个案说明,赝鼎和私售是影响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编修世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防伪措施则对谱牒编修的谱例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不断严密的防伪措施和近似猖獗的赝鼎私售行为,反映了徽州大族与小姓之间对于血缘等级秩序的维护与摆脱之对立关系,透露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信息。关键词:明清时期;徽州;谱牒;清华胡氏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8-0134-08作者简介:郑小春,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巢湖学院思政部教授(安徽巢湖238000)徽州谱牒的编修源远流长,于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与此同时,“赝鼎之乱真”、“私售之灭典”④等伪造盗卖现象,也屡有发生。为了杜禁此类恶劣之风气,保证宗谱正传,维护血脉正统,徽州宗族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其谱牒的规条或凡例中制定了严格的防伪防盗和处罚措施。然而,这些防伪处罚措施的采用对谱牒的编修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明清徽州较为突出的一种谱牒文化现象,也透露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一些重要信息㈤。同其他名门贵族一样,婺源清华胡氏也十分注重宗族的正脉源流,是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编修的一大族。翻阅民国五年(1916)春月编修的婺北《清华胡氏宗谱》@即可发现,明清时期婺北清华胡氏宗谱的编修及其防伪措施非常值得注意,其对明清时期的徽州谱牒研究乃至徽州地域社会研究等皆具有相当典型的意义。一、清华胡氏宗谱的编修世次及其影响因素晋大兴年问,胡氏开始迁入徽州。胡公满六十三世孙名瞳,官浙西节度副使,封金紫光禄大收稿日期:2011-11-22+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明代徽州族谱研究”(项目编号:08JJD77008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徽州民事诉讼研究——制度、社会与文化的视角”(项目编号:09CFX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①民国《清华胡氏宗谱》卷之首《谱序·重修族谱序》,民国五年刻本。②目前学界围绕徽州谱牒编修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对其防伪防盗措施的专题研究则很少,相关研究可参见陈瑞《明代徽州家谱的编修及其内容与体例的发展》,《安徽史学》2000年第4期;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纂修及刊刻等相关问题研究》,《徽学》第5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卞利《明代徽州谱牒的纂修、管理及其家国互动关系研究》,《江海学刊》2010年第1期。③民国《清华胡氏宗谱》,共24卷,首1卷,末1卷。该宗谱为民国五年胡鸣鹤等人所修,卷首刊有“婺北清华胡氏宗谱”字样,为“勋贤堂”所发,可见此宗谱为清华胡氏中“婺北”宗支所纂修。本文即根据此宗谱的记载,仅对该宗支历史上纂修谱牒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清华胡氏其他宗支纂修谱牒的情况无关。134万方数据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郑小春: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夫,家于黄墩。子学,唐僖宗时平黄巢有功,历官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散骑常侍,光启三年(887)诏加御史中丞,由黄墩徙居婺源清华,为清华胡氏之始迁祖。自此之后,清华胡氏历朝各代皆有为官人仕者,成为“冠盖蝉联”、“朱紫相仍” 之簪缨世家,望出新安①。如同家族的悠久历史,清华胡氏宗谱的纂修同样源远流长。自南宋直至民国初年,胡氏总共十次纂修宗谱,其编修世次如下:北宋治平元年(1064),胡氏后裔胡仁坊始修统宗谱系,可惜遭寇乱,真迹无存。宣和二年(1120),睦寇之变,谱庐俱尽。至南宋隆兴二年(1164),胡誉官河南,得先祖行实并像以归。开僖年间(1205--1207),胡文靖担心谱牒无传,乃与胡正丞旁搜遍采,光复谱图,此为一修②。元至元十三年(1276),复罹兵火。第二年,胡定庵协助胡文靖后裔胡庆龙,易图缮册,立家庙、作祭说、录孝思,以示久远,此为再修;至元二十九年(1292),胡修存又按胡定庵所藏,增修博访,厘而跋之,胡一桂为之作序,此为三修③。明景泰二年(1451),胡汝器、胡天民兄弟二人,戮力鼎新,纂成十本,以十干字为次,此四修也④;胡宜、胡良乾等于嘉靖三十年(1551),担任编次,纂成二十五本,此为五修⑤。清康熙十八年(1679),胡德良、胡永弼、胡余庆三人担任编次缮书,此为六修;七修则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董其成者为胡光辉、胡光树、胡士晃等五人;八修则在嘉庆六年(1801),胡大义、胡家熊等十三人共襄厥事;九修在同治十三年(1874),胡锦标、胡光熊、胡文耀等人从事三年,始克告成。民国二年(1913),再次提议续修,在胡鸣鹤等人的担纲下,于民国五年(1916)告成,此为十修⑥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