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

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 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 2011年11月08日   试述涪陵易文化历史遗存   蒲国树   了解易文化历史遗存是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易文化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什么是易文化和易文化历史遗存呢?   易文化即易学文化,是中华易学经典在不断传承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全部知识体系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它的物化结果;是受这些知识体系指导而形成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在人们行为中的体现。易文化应包括易学起源和发展演变及其运用的全部历史。中国易文化在世界影响巨大而深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骄傲。易学在涪陵地域传承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内涵丰富,曾留下众多史迹,其中以涪陵城长江北岸的“点易洞”最为著名,蜚声中外,易文化亦因此在涪陵地域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成为涪陵几大特色文化之一。   关于涪陵易文化问题,笔者曾于2004年写有《涪陵易文化刍议》一文,主要从巴人与易学、易学在涪陵民间的传播、易学研究和运用在涪陵的发展和传承,涪陵易文化的特色等4个方面做了一些概略性的探讨。本文拟从易学在涪陵地域(以历史上的涪州地域为限)的传承和运用而留下的历史遗存来观察涪陵易文化。易文化的历史遗存涉及面甚广,也只能择要予要探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涪陵出大龟   [蜀汉]谯周《异物志》载:“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卜,其缘中叉,似瑇瑁,俗名曰灵叉。”按,[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亦载此条,称“山有大龟,其甲可卜”,而蜀汉时的涪陵郡不包括枳县(治今涪陵地区)地。然今涪陵地域历史上确是与大龟有联系的。[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涪州》在“诗”的部分引《涪州图经·灵应庙记》:“山有灵兮龟屈蟠,水有灵兮鹤翩翩。”[南宋]杨兴《龟陵志序》中亦有“地有龟山鹤水之奇,境有铁柜鉴湖之胜”的话。龟陵,涪陵郡别称,《龟陵志》即《涪陵郡志》;龟陵即龟山。[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涪州》载:“龟山,本黔江东岸之山,今州治据一小山,其形如龟,龟陵之称,得非取此。”王象之的意思是说,黔江(今乌江)东岸的山不像是龟山,州治(今涪陵城大东门内原涪陵县政府所在地)所据的小山才是龟山,此说近乎实际。南宋人阳枋曾在涪陵任北岩书院山长,在他的文章中也是称州治所在地的小山为“龟陵”。龟陵就是龟山。其实以山形而论,涪陵城西聚云山(俗名天子殿山)、城北铁柜山(俗名北山坪),皆山形似龟。聚云山古名龟龙山,山下有龟龙关;铁柜山,可能最早应名铁龟山,传说诸葛亮置铁柜藏兵书空剑应是后起的说法。这些山不但山形似龟,也产大龟,在古代曾用于占卜,被称为灵龟。涪陵是龟的乐土,山上水中都有龟的栖息,从颜色上可分铜龟、铁龟两大类,从体形上分又有各异。1999年5月2日《涪陵日报》一版报道,聚宝乡连心村五社出土乌龟化石。另有报道称,涪陵城长江中白鹤梁西头亦发现甲鱼化石,当属与乌龟同类的动物,这说明它们在上亿年前已生活在这里。1999年1月8日《涪陵日报》一版报道,百年老龟再次登陆江岸。涪陵城长江边多次出现龟的活动,1986年7月还有人在无祀坛江边捕到一只鹰龟,系龟的一种奇异品种。1998年10月有人在垫江县飞龙镇境(1953年以前属涪陵县地)捉到一只8.5公斤的大龟带回涪陵,据野生动物保护部门鉴定,系铜臂四爪陆龟,龟龄至少500岁,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这与古文献上所说的寿达千年以上的大龟、神龟、灵龟相比就差远了。但要知道,古时候龟的生长环境不可与当今同日而语,况且历经3000多年来的持续捕猎和消费,还有多少大龟能为现在人所见呢?当然这已址远了。综上所述,当无疑问。涪陵古往今来属“山有大龟”之地,但“可卜”又怎么解释呢?   龟为四灵之一(另外三灵为龙、凤、麟),据说它有许多灵性,如知天之道、和平安静、寿命长久、四时变色;还说龟甲上有24个板块与夏历的24个节令相一致等等。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龟已作为鲧系氏族部落图腾受到崇拜;传说大禹创造的后天八卦,就是依据神龟从洛水背出的《洛书》制作的。巫山大溪遗址中就发现有用龟随葬的现象。殷商时期,龟又成为沟通人与天帝的灵物,主要用于占卜。龟卜盛行于商周宫廷王室,在民间亦有使用,而且延续时间很长。1994年,云阳县明月坝遗址唐代地层中出土3件龟腹甲,甲上有圆形钻孔,其中有的现灼烧痕迹,正面有兆枝,但未见卜辞。有研究者认为,云阳龟卜遗存与种畲田有关,并以刘禹锡诗句“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为佐证。这种风俗在宋代亦存在,宋人李复在《夔州旱》中亦有“耕山灰作土,散火满山卜龟雨”之咏。涪陵在古代刀耕火种的地方甚多,至目前为止尚未发现龟卜遗存,但以龟卜视雨候下种的习俗可能也是存在的。   涪陵在春秋战国时期至唐代,巴人是主要的居住民族之一。巴人尚巫信鬼自古有名,运用龟卜决疑是占卜方式之一,而善龟卜技艺的人主要是巫师,自有成套的学问。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