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山自然造化与黄山画派形成-on the nature of huangshan mount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angshan school of painting.docxVIP

试论黄山自然造化与黄山画派形成-on the nature of huangshan mount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angshan school of painting.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黄山自然造化与黄山画派形成-on the nature of huangshan mountain and the formation of huangshan school of painting

目录 目录 PAGE PAGE III 目录 内容摘要 I ABSTRACT II 目录III 第一章 引 言1 1.1 选题意义1 1.2 研究方法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第二章 黄山画派产生的历史背景4 2.1 山水画的传承与师法造化4 2.2 黄山——形与神的载体7 2.2.1 黄山地势地貌的形成9 2.2.2 黄山似与不似的艺术形象11 第三章 黄山画派的形成和发展14 3.1 新安画派对黄山画派的影响14 3.2 孤独心境对黄山画派风格的影响16 3.2.1 渐江的冷气18 3.2.2 石涛的豪气19 3.2.3 梅清的仙气20 3.3 自然造化与黄山画派个性风格的形成22 3.3.1 坐破苔衣第几重22 3.3.2 搜尽奇峰打草稿27 3.3.3 天下云都供吐纳 35 第四章 黄山画派对现代黄山画家群的影响42 4.1 墨黑团中天地宽42 4.2 尘腊苔痕梦里情44 4.3 画到泼彩是巅峰45 PAGE PAGE IV 4.4 既入此山罢不能46 结束语49 参考文献50 后记 51 引言 引言 PAGE PAGE 1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沸沸嚷嚷的当代中国画坛可谓泥沙俱流,各种风格的绘画让人眼花缭乱,特 别是当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以来,艺术即生活的思想,使中国传统艺术面临空 前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当代的背景下,让中国山水画在民族性的基础继续上走 创新的道路,是我们今天面临思考的问题。受西方绘画观念的影响,一些前卫画 家用西方的绘画理念来改造中国民族绘画,极力的让中国绘画与世界接轨,谓之 为创新。创新是好事,但关键是别把中国画搞得像西画,让人感觉只不过是用了 中国绘画的水墨和颜料而已。 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至今仍不过时,传统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这个时 代,如果我们的国画作品还在传统窠臼里徘徊,缺乏时代的气息,那就真的是徐 悲鸿说的“衰弊极矣”了。在传统和创新之间,我们何去何从?难到除了“洋为 中用”,中国画就没有别的创新之路了吗?中国近现代时期,在画家们纷纷开始 从西方“拿来主义”时,惟有黄宾虹在中国民族传统里进行突破,奠定了他在中 国画坛翘楚的位置。黄宾虹为什么能够在民族传统中进行突破,我觉得根本原因 是他继承了黄山画派师法自然造化的法宝。黄山画派也是在清初画坛颓废状态下 奋起的一支具有革新精神的画派。通过研究黄山画派,研究他们师法自然造化在 他们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画家认识到传统艺术的可贵之处,艺术创 作少走弯路,具有非常可行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另外,在当今市场经济下,绘画的功利性也让一些画家心浮气躁,难以沉下 心来进行艺术创新。通过研究黄山画派,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为艺术的 那种纯粹的、不为功利的献身精神,这种心态是我们今天艺术家所缺乏的,不能 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研读黄山画派作品,他们飘逸的线条、淡淡的云霭,湿 润如春雨,干裂如秋风,划过他们思想的轨迹,会让我们的心灵里的浮躁似乎得 到浸润,开始多一分宁静和坦然。作为天崩地裂时代的遗民画家,他们偏居皖南 一隅,黄山变幻无穷如仙境般的自然造化给予画家以心灵的敬畏和精神的寄托, 他们以全新的笔墨塑造了具有鲜活气息的中国山水画的面貌,在中国所谓正统山 水没落时期,绵延着中国山水画的生命的又一次的春天。 1.2 研究的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个案分析及田野考察等 方法,来研究自然造化对艺术创新的启迪,以及对个人风格的形成的促进作用, 以期达到对于当代艺术家如何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和 大胆尝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为了研究黄山画派和黄山之间的关系,2011 年 7 月我到黄山进行了实地旅 游考察。实值盛夏,蝉鸣幽林,烈日当空。黄山脚下,已微觉凉意。放眼望去, 四周漫山青翠如帐帷叠入云霭。山石峥嵘尽蕴其中,巍峨险峻化为绿涛汹涌。 缆 车之上,得以窥黄山真面目,黄山之魂魄果如石涛在《黄山图》题跋 :“太极精 灵随地涌,泼泼云海练江横。游人但说黄山好,未向黄山冷处行。三十六峰权作 主,万千奇峭状难名有杯在手何辞醉,有语能倾那不倾。满堂辞客生平盟, 雄谈气宇何峥嵘。座中尽是黄山人,各赠一峰当柱撑。请看秀色年年碧,万岁千 秋忆广成。”这首诗倾吐八荒,意宇苍穹。也许只有江山破碎之后,独吟黍离之 苦,情何以堪所能写之。以黄山横扫历史之积郁,抒磅礴之远志,非常人所能懂。 非竹杖芒鞋羁旅,隐逸淡泊出世之人所能为。今人登黄山何想何感,概莫能知。 昔人不在,白云悠悠;长卷入梦,怪石莫言。冷冷夏日,黄山已如秋意阑珊。山 上行人如织,有几人晓得这座奇山孕育了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