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社会内涵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社会内涵解读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的社会内涵解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从女性的历史政治反思、对自然万物的平等观照、女性的城乡经验三方面参与了对社会公共话题的思考。这一创作事实不仅是对那些认为女性散文视野狭窄、境界偏低的看法的一种反驳,同时也是一种女性主体建构理路的发端。   关键词:女性散文;社会公共领域;主体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6―0221―04      在不少男性批评家心中有一个共识:女性散文视野狭窄,不关心社会,只关注女性“个人内心的杯水波澜”。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女性散文研究的进行,大多男性批评者不愿涉足其中,女性批评者即使研究女性散文也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感。我们并不否认有少数女作者的散文确实过于琐屑平庸,缺乏宏阔视野,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女性散文本身。事实上,女性散文思想的根须已广泛伸展到了历史政治、自然文化、城乡等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老一代的冰心、杨绛、丁玲、文洁若、乐黛云、丁宁、宗璞、戴厚英等,中年一代的苏叶、王英琦、韩小蕙、王安忆、铁凝、筱敏、张抗抗、王小妮、迟子建、徐小斌、胡传永、唐敏等,年轻一代的徐坤、顾艳、冯秋子、素素、陈彤、楚楚、唐韵、周晓枫等,她们有的反思历史政治,有的驻目城市乡村,有的关注自然万物,在对社会公共话题的思考中正面进行女性的主体建构。      一      对于出生于20世纪初和三四十年代的老一代作者来说,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左右着她们的生活,她们的亲朋好友乃至她们自身都曾被卷入其中,她们用散文记下了亲朋好友乃至自己所经历的政治劫难和历史反思。杨绛的《于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冰心的《我的三个弗弟》,丁玲的《牛棚小品》,韦君宜的《思痛录》,戴厚英的《性格、命运――我的故事》、《心中的坟》,文浩若的《梦之谷奇遇》、《才貌是可以双全的》,宗璞的《哭小弟》、《水仙辞》、《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等都是这种反思的产物。这些散文或者书写亲朋好友的苦难遭际,或者反恩历次政治运动对个人思想能力的剥夺,或者思考革命、群众、集体等巨型语词所导致的人性异化,或者审视动荡政治中的日常生存,显示了女性视野所能达到的深广度。尤其是杨绛的散文,集中代表了女性历史政治反思散文所能达到的高度。   杨绛的散文大都记述个人在政治运动中的经历。在那个不正常的年代,杨绛以卑微为“隐身衣”,这种自居卑微的视角使她“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从容地站在政治边上、人生边上观察别人也观察自己。尽管这种凡间的“隐身衣”无法保护凡胎俗骨不受损伤,但却可以避免陷于“皇帝的新衣”一样的自我欺骗。在“隐身衣”下,杨绛得以超越意识形态宣传中代表先进方向、代表一个谁也看不见的神圣语词“群众”的限制,看到革命群众的真相。《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中,风狂雨骤的政治形势下,宿舍大院里的“极左大娘”指挥一群十几岁的孩子批斗折磨所谓的“牛鬼蛇神”,一个大姑娘用柳枝做鞭子抽打着“我”清理垃圾,有幸未被列为“权威”的老先生从马桶里捞出邻居焚毁的信件碎片敬献给革命群众,公共汽车售票员和大街上的孩子随时准备揪出可疑的人;但与此同时,宿舍大院大半的人不愿观赏“极左大娘”领导下的表演,家里的阿姨不肯写大字报骂“我”,王大嫂和张大妈在“揪斗”时示意晚归的“我”退出大院以免挨斗,煤厂工人主动给沦为“牛鬼蛇神”的“我”送煤,被罚扫厕所后相熟不相熟的人悄悄的慰问,年轻人可爱的鬼脸……在这些“小故事”和“小穿插”中,有革命名义下恶的膨胀,有政治浪潮导致的人格扭曲,杨绛在作为边缘者窥到这些的同时,也发现了更多的“披着狼皮的羊”和“乌云的金边”。这是善的种子在动荡年代的留存,是杨绛从尊重理解每一个普通生命出发,对被裹挟进历史苦难的难以数计的群众人性之善的发现。历史的丰富性在这样的叙述中呈现出复杂而不是单调的面目。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杨绛作为知识分子人性的高贵,这种高贵不是通常所说的表现在与恶的正面交锋时的高贵,也不是凛然不可侵犯的高高在上,而是在恶肆意横行时,仍保持对善的坚信。   老一代女作者在被卷入这样那样的政治运动时,尚有“五四”思想资源作背景,这让她们尽管时时感到一种矛盾的痛苦,但总有一个思想之根可供依侍。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女作者是没有这种思想之根的,她们是在政治话语的灌输下长大的。从个人经验生成的思想在当时是非法的、不被认可的,她们不得不接受外部强行灌输的流行思想,不得不承受野树一般的“畸形生长”。筱敏记下的正是这种野树一般的“畸形生长”。《成年礼》中,作为“文革”风暴的“边缘人”,作者在被革命扔掉以后找不到道路的茫然中开始了阅读,从贴满任何一面墙壁的大字报、大标语到漫天飘飞的传单。这是当时她了解社会、认识现实的唯一合法渠道。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